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7页 |
第一章 宋代集序文体特征 | 第17-51页 |
第一节 宋前序体文文体演进 | 第17-30页 |
一、释名、辨体、考源 | 第17-22页 |
二、魏晋南北朝序体文演进 | 第22-23页 |
三、唐代集序模式化写作 | 第23-30页 |
第二节 宋代集序与赠序 | 第30-40页 |
一、宋代赠序与集序的数量消长 | 第30-32页 |
二、集序与赠序同源异构 | 第32-36页 |
三、宋代集序与赠序的文体互参 | 第36-40页 |
第三节 宋代集序与墓志 | 第40-51页 |
一、语句的征引 | 第41-43页 |
二、内容的互见 | 第43-44页 |
三、章法的仿袭 | 第44-48页 |
四、功能的互代 | 第48-51页 |
第二章 宋代集序与诗文传播 | 第51-82页 |
第一节 求序与传播期待 | 第54-61页 |
一、求序者与传播期待 | 第54-58页 |
二、求序对象的选择 | 第58-61页 |
第二节 作序与传播策略 | 第61-71页 |
一、叙交游、示真知 | 第62-63页 |
二、论师承、定基调 | 第63-65页 |
三、赞操守、唤钦佩 | 第65-66页 |
四、颂功业、抬身价 | 第66-68页 |
五、论审美、求认同 | 第68-69页 |
六、抒己见,传观念 | 第69-71页 |
第三节 集序与传播效应 | 第71-82页 |
一、名家撰序与作家文坛地位的提升 | 第72-75页 |
二、“第一读者”与作品的价值预设、读者的前理解 | 第75-78页 |
三、求序作序与宋代文人群体特征 | 第78-82页 |
第三章 宋代集序与诗文评论(上) | 第82-122页 |
第一节 绍述三代与宋代文学观 | 第84-97页 |
一、三代之治的理想化解读 | 第85-89页 |
二、三代之文的本质探求 | 第89-94页 |
三、三代论与宋代文学精神 | 第94-97页 |
第二节 “三变说”叙述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| 第97-107页 |
一、三变说溯源 | 第99-100页 |
二、宋代文学三变说 | 第100-105页 |
三、三变说的文论价值 | 第105-107页 |
第三节 “昆体盛而古道衰”、“洛学兴而文字坏” | 第107-122页 |
一、“昆体盛而古道衰”辨析 | 第108-111页 |
二、“洛学兴而文字坏”辨析 | 第111-116页 |
三、“洛学兴而文字坏”文学史阐释意义:合欧、苏、周、程为一家 | 第116-122页 |
第四章 宋代集序与诗文评论(下) | 第122-154页 |
第一节 穷而后工与诗能穷人 | 第122-140页 |
一、“穷而后工”——文学创作触因的选择性解读 | 第123-127页 |
二、诗能穷人——诗人薄命化的合理过程 | 第127-132页 |
三、“穷而后工”与“诗能穷人”的回响与反拨 | 第132-140页 |
第二节 杨万里的“乐而后工”说 | 第140-147页 |
一、诗人作为“诗人”而存在 | 第141-143页 |
二、诗人之乐足抵王公 | 第143-145页 |
三、思逸辞泰、快意兴发 | 第145-146页 |
四、“乐而有诗”说的诗学价值 | 第146-147页 |
第三节 “诗趣说”与宋诗俗化倾向 | 第147-154页 |
一、片羽鳞光——左纬“诗趣说”的发端 | 第148-150页 |
二、谐俗轻浅——杨万里的“诗趣说”实践 | 第150-151页 |
三、清嫩疏拙——刘辰翁诗趣说的理论总结 | 第151-154页 |
第五章 宋代集序与文献目录 | 第154-181页 |
第一节 集序与诗文集编刻 | 第155-163页 |
一、编集 | 第155-157页 |
二、刊刻 | 第157-163页 |
第二节 集序与目录书 | 第163-181页 |
一、《晁志》、《陈录》集部解题征引宋人集序考 | 第164-170页 |
二、《经籍考·集部》迻录宋人集序考 | 第170-181页 |
(一) 《经籍考·集部》解题的体例 | 第170-172页 |
(二) 《经籍考·集部》迻录集序的功用 | 第172-181页 |
附录 | 第181-19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90-196页 |
后记 | 第196-1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1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清单 | 第1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