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| 第12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视角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理论框架和内容安排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7-18页 |
·创新点 | 第17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| 第18-27页 |
·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综述 | 第18-20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综述小结 | 第20页 |
·区域金融中心的文献综述 | 第20-26页 |
·金融集聚视角下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| 第20-23页 |
·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| 第23-24页 |
·区域合作视角下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| 第24-25页 |
·综述小结 | 第25-26页 |
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区域协调发展下区域金融中心理论分析 | 第27-40页 |
·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内容 | 第27-36页 |
·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义和内涵 | 第27-29页 |
·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模式 | 第29-32页 |
·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 | 第32-33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 | 第33-36页 |
·区域协调下的区域金融中心理论 | 第36-39页 |
·区域协调中心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| 第36页 |
·区域协调中心理论的核心内容 | 第36-37页 |
·区域协调中心理论下的区域金融中心条件分析 | 第37-39页 |
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山东省建立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分析 | 第40-52页 |
·山东省区域经济和金融差异分析 | 第40-45页 |
·山东省区域经济和金融差异衡量指标 | 第40-41页 |
·山东省 17 地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山东省 17 地市区域金融差异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山东省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相关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金融发展的关系测度 | 第45-47页 |
·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金融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山东省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和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性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分析 | 第49-51页 |
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山东省建立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52-64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| 第52-57页 |
·竞争力方法选取——主成分分析法 | 第52-53页 |
·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| 第53-54页 |
·竞争力实证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辐射力分析 | 第57-60页 |
·威尔逊模型测算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 | 第57-58页 |
·山东省 17 地市金融竞争力测度 | 第58-59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辐射面积的确定 | 第59-60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力分析 | 第60-63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影响力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1页 |
·济南和青岛的金融区位熵 | 第61页 |
·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影响力实证分析 | 第61-63页 |
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6章 区域协调发展下山东省建立双核型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分析 | 第64-68页 |
·明确政府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角色 | 第64-65页 |
·政府总体规划师的角色 | 第64页 |
·政府‘前主后辅’的角色 | 第64页 |
·政府‘竞争转合作’的角色 | 第64-65页 |
·加快济南、青岛两城市的区位建设 | 第65-67页 |
·经济区位建设 | 第65页 |
·金融区位建设 | 第65-67页 |
·其他区位建设 | 第67页 |
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