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德林诗文研究
目录 | 第1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(一) 论文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(三) 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李德林生平考 | 第11-22页 |
第一节 生卒年考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家族文学考 | 第13-16页 |
第三节 生平考 | 第16-22页 |
(一) 仕北齐北周 | 第17-19页 |
(二) 仕隋朝 | 第19-22页 |
第三章 李德林交游考 | 第22-28页 |
第一节 群体交游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个人交往 | 第23-28页 |
(一) 君臣之交 | 第24-25页 |
(二) 仕宦之交 | 第25-28页 |
第四章 李德林诗文创作 | 第28-48页 |
第一节 时代背景 | 第28-35页 |
(一) 政治背景 | 第28-33页 |
1. 社会动荡 | 第28-29页 |
2. 统治者的提倡 | 第29-30页 |
3. 个人经历 | 第30-31页 |
4. 南北融合 | 第31-33页 |
(二) 文化背景 | 第33-35页 |
1. 历史渊源 | 第33-34页 |
2. 文化活动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文章特色 | 第35-44页 |
(一) 文章内容的御用手笔 | 第35-39页 |
(二) 艺术特色的斐然文采 | 第39-42页 |
(三) 思想内容的博古通今 | 第42-44页 |
第三节 诗歌特征 | 第44-48页 |
第五章 李德林诗文意义 | 第48-53页 |
第一节 政治意义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文学意义 | 第49-51页 |
第三节 史学意义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