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长江水下三角洲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·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作用 | 第13-19页 |
·长江水下三角洲不同尺度沉积作用 | 第19-20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4-36页 |
·长江流域概况 | 第24-25页 |
·东海区域概况 | 第25-30页 |
·东海地形地貌特征 | 第26页 |
·东海流系 | 第26-29页 |
·东海陆架沉积物底质类型 | 第29-30页 |
·长江水下三角洲概况 | 第30-36页 |
·长江河口物质通量 | 第30-33页 |
·长江口附近海洋动力条件 | 第33-34页 |
·长江三角洲地形地貌特征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36-47页 |
·研究材料 | 第36-38页 |
·长江口滨外区水沙观测 | 第36页 |
·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 | 第36页 |
·长江口泥质区柱样 | 第36-37页 |
·海图数字化 | 第37-38页 |
·采样及分析方法 | 第38-45页 |
·210Pb 年龄测定 | 第38-39页 |
·粒度分析测试 | 第39-40页 |
·磁化率扫描测试 | 第40页 |
·地球化学元素测试 | 第40-42页 |
·黏土矿物测试 | 第42-44页 |
·悬沙含量分析 | 第44页 |
·水流观测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样品采集方法 | 第45页 |
·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统计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现代长江口滨外区沉积动力与地貌特征 | 第47-71页 |
·长江口滨外区现代沉积动力特征 | 第47-58页 |
·沉积动力时间变化特征 | 第47-56页 |
·沉积动力空间分布特征 | 第56-58页 |
·长江口滨外区悬沙输移特征 | 第58-63页 |
·悬沙时间变化特征 | 第58-61页 |
·悬沙空间分布特征 | 第61-63页 |
·长江口滨外区温盐空间分布特征 | 第63-66页 |
·长江口滨外区沉积地貌变化特征 | 第66-69页 |
·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五章 长江口滨外区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| 第71-99页 |
·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| 第71-74页 |
·表层沉积物组分含量分布特征 | 第71-73页 |
·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| 第73-74页 |
·表层沉积物矿物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| 第74-81页 |
·表层沉积物矿物组成及分布特征 | 第76-79页 |
·表层沉积物矿物的物源指示意义 | 第79-81页 |
·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81-98页 |
·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特征 | 第81-83页 |
·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丰度变化 | 第83-88页 |
·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含量的物源示踪意义 | 第88-91页 |
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物源示踪 | 第91-98页 |
·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六章 近百年来长江口滨外区沉积环境演变特征 | 第99-131页 |
·长江口泥质区 CJ0702 柱岩性特征 | 第99-102页 |
·长江口泥质区 CJ0702 年代框架 | 第102-103页 |
·长江口泥质区 CJ0702 柱粒度分布特征 | 第103-108页 |
·泥质区粒度组分及参数特征 | 第103-105页 |
·泥质区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提取 | 第105-107页 |
·粒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07-108页 |
·长江口泥质区 CJ0702 柱黏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及物源指示 | 第108-114页 |
·CJ0702 柱黏土矿物组成与分布特征 | 第108-111页 |
·黏土矿物组合的控制因素 | 第111页 |
·黏土矿物组合的物源指示 | 第111-114页 |
·长江口泥质区 CJ0702 柱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14-130页 |
·CJ0702 柱常量元素丰度分布特征 | 第114-117页 |
·CJ0702 柱微量元素丰度分布特征 | 第117-119页 |
·CJ0702 柱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物源指示 | 第119-129页 |
·元素地球化学变化的制约因素 | 第129-130页 |
·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第七章 长江口滨外区沉积记录对环境事件和人类活动作用响应 | 第131-150页 |
·近百年来影响泥质区沉积记录的事件 | 第131-137页 |
·太阳黑子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波动(PDO)周期性变化 | 第131-133页 |
·ENSO 影响下年际周期性变化 | 第133-134页 |
·水沙通量的年际变化 | 第134-135页 |
·洪水事件沉积 | 第135-137页 |
·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137-144页 |
·沉积记录对周期性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137-141页 |
·沉积记录对洪水事件的响应 | 第141-144页 |
·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| 第144-149页 |
·近百年来主要人类动活动 | 第145-148页 |
·沉积记录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| 第148-149页 |
·小结 | 第149-15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0-153页 |
·长江口滨外区现代沉积特征 | 第150-151页 |
·近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特征 | 第151页 |
·沉积记录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| 第151-152页 |
·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52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6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63-16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