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·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| ·X 射线检测技术及其成像器件 | 第13-16页 |
| ·大厚度比物体的探测方法概述 | 第16-17页 |
| ·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7-20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0页 |
| ·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| 第20-21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| 第21-22页 |
| ·实验研究条件 | 第22-24页 |
| 第2章 高动态范围 X 射线成像技术基本原理 | 第24-55页 |
| ·X 射线检测系统的有效透照厚度宽容度分析 | 第24-36页 |
| ·X 光机参数与 X 光辐射强度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| ·X 射线平板探测器及其工作原理 | 第25-30页 |
| ·探测器动态范围和 X 射线有效透照厚度宽容度的关系 | 第30-32页 |
| ·管电压和有效透照厚度宽容度的关系 | 第32-36页 |
| ·厚度-灰度-管电压关系的不确定性分析 | 第36-45页 |
| ·X 射线质量吸收系数 | 第36-38页 |
| ·连续能谱 X 射线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·管电压-厚度-灰度关系的不确定性 | 第40-45页 |
| ·现有变电压成像检测技术 | 第45-52页 |
| ·现有变电压成像检测技术的实施过程 | 第45-51页 |
| ·现有变管电压成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·高动态 X 射线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| 第52-54页 |
| 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3章 高动态范围 X 射线成像检测系统设计 | 第55-63页 |
| ·高动态范围 X 射线成像检测技术的实施 | 第55-59页 |
| ·高动态范围 X 射线成像技术的关键问题 | 第55-57页 |
| ·高动态 X 射线成像检测过程的控制策略 | 第57-59页 |
| ·连续递变 X 射线源的设计 | 第59-62页 |
| ·连续递变高压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| 第59-60页 |
| ·连续递变高压发生器性能参数 | 第60-62页 |
| 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第4章 有效信息提取及融合算法研究 | 第63-94页 |
| ·X 射线质量与透照图像灰度的关系 | 第63-70页 |
| ·X 射线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| 第63-64页 |
| ·曝光参数与质量评价指标的关系 | 第64-66页 |
| ·质量评价指标与图像灰度的关系 | 第66-70页 |
| ·序列图像中有效信息提取及融合技术 | 第70-87页 |
| ·序列图像有效信息的提取依据 | 第70-75页 |
| ·比例增益直方图 | 第75-79页 |
| ·基于比例增益直方图的图像奇异点滤除 | 第79-81页 |
| ·基于比例增益直方图的有效信息提取及参数计算 | 第81-85页 |
| ·子图提取过程的智能控制 | 第85-87页 |
| ·子图有效区域的加权融合 | 第87页 |
| ·大厚度比物体递变管电压高动态成像实验 | 第87-93页 |
| ·小结 | 第93-94页 |
| 第5章 高动态范围射线图像的显示技术 | 第94-114页 |
| ·图形显示设备及人眼视觉模型 | 第94-97页 |
| ·图形显示设备 | 第94-95页 |
| ·人眼视觉模型 | 第95-97页 |
| ·色阶映射算子 | 第97-101页 |
| ·全局算子 | 第98-99页 |
| ·局部算子 | 第99-101页 |
| ·高动态范围射线图像的色阶映射算法 | 第101-113页 |
| ·高动态射线图像的显示问题 | 第101-104页 |
| ·梯度图像非线性加权处理 | 第104-108页 |
| ·亮度图像的灰度 | 第108-110页 |
| ·重建结果及分析 | 第110-113页 |
| ·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| 第6章 结束语 | 第114-117页 |
| ·论文工作总结 | 第114-115页 |
| ·论文创新点 | 第115-116页 |
| ·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7-125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25-128页 |
| 致谢 | 第128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