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目录 | 第12-17页 |
绪论 本选题之相关研究基础 | 第17-36页 |
第一节 本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的解释 | 第17-20页 |
一、 选题释解与研究价值 | 第17-18页 |
二、 本文的逻辑构架 | 第18-19页 |
三、 本论文所引《世说新语》及其注解文本的说明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述论 | 第20-33页 |
一、 大陆地区的相关博士论文 | 第23-26页 |
二、 台湾地区硕、博士论文 | 第26-29页 |
三、 专著 | 第29-33页 |
第三节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、研究方法,以及各章节的架构 | 第33-36页 |
一、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33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33-34页 |
三、 章节的基本架构 | 第34-36页 |
第一章 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的生存 | 第36-70页 |
第一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的生存之特征 | 第37-56页 |
一、 物质生存资料之困顿与奢靡 | 第42-44页 |
二、 充斥暴力的生存 | 第44-47页 |
三、 个体“失范”的生存之态 | 第47-48页 |
四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物精神的困厄 | 第48-50页 |
五、 “世说人物”间的“内斗” | 第50-54页 |
六、 不缺席的“闲逸” | 第54-56页 |
第二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的生存状况之成因 | 第56-64页 |
一、 “天灾”与“人祸”,“铸就”物质资料的困顿与奢靡 | 第56-57页 |
二、 缺乏制衡力的“社会关系”,让“世说人物”之生存充斥暴力 | 第57-59页 |
三、 思想之多元,促使个体“失范”生存之态的凸显 | 第59页 |
四、 深层的不安全感,导致“世说人物”精神的困厄 | 第59-61页 |
五、 利益的纠葛,导致“世说人物”间的“内斗” | 第61-62页 |
六、 “世说人物”内心积郁的自发纾解,要求“闲逸”之生存 | 第62-64页 |
第三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的生存“展示”之意义 | 第64-67页 |
一、 便于接受者深度理解《世说新语》之内蕴 | 第64-66页 |
二、 引发接受者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反思,不断提升个体之生存体验 | 第66-67页 |
小结 | 第67-70页 |
第二章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伦 | 第70-89页 |
第一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伦之特征 | 第71-84页 |
一、 重视君臣之人伦 | 第72-73页 |
二、 倡导孝敬父母之人伦 | 第73-76页 |
三、 门第化的婚配之人伦 | 第76-77页 |
四、 夫妇之“深情”人伦 | 第77-79页 |
五、 母子之“情深”人伦 | 第79-80页 |
六、 朋友间的“信义”人伦 | 第80-81页 |
七、 不乏“失范”的人伦 | 第81-84页 |
第二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人伦之成因 | 第84-85页 |
一、 社会发展对基本人伦秩序的要求 | 第84-85页 |
二、 个体对人伦秩序的自发维护 | 第85页 |
第三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人伦“展示”之启示 | 第85-87页 |
一、 人伦为人类生命更好地存在,构建良好屏障 | 第85-86页 |
二、 对构建现今社会所需的协调之人伦关系,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| 第86-87页 |
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三章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性 | 第89-127页 |
第一节 论《世说新语》中的“光辉”人性 | 第90-109页 |
一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“光辉”人性之特征 | 第91-100页 |
(一)人性之善 | 第91-94页 |
(二)品性高尚 | 第94-95页 |
(三)乐于赞美他者 | 第95-97页 |
(四)求美之人性 | 第97-100页 |
二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“光辉”人性之成因 | 第100-106页 |
(一)个人的觉悟与理智,促“世说人物”人性之善 | 第100-102页 |
(二)品性高尚,源于良好本性 | 第102-103页 |
(三)寻找精神“标杆”,赞赏他者 | 第103-105页 |
(四)爱美之天性,促人求美 | 第105-106页 |
三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“光辉”人性“展示”之启示 | 第106-109页 |
(一)“光辉”人性,改善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物的生存之态 | 第106-107页 |
(二)人性之光辉,让“世说人物”间和谐共存 | 第107-108页 |
(三)人性之光辉,符合“世说人物”之根本利益 | 第108-109页 |
第二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“灰暗”人性 | 第109-125页 |
一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“灰暗”人性之特征 | 第109-116页 |
(一)仇恨 | 第110-111页 |
(二)狡诈 | 第111-112页 |
(三)嫉妒 | 第112-113页 |
(四)暴戾 | 第113页 |
(五)放纵 | 第113-115页 |
(六)贪婪 | 第115-116页 |
二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灰暗人性成因 | 第116-121页 |
(一)特定的社会生存现实使然 | 第116-118页 |
(二)繁杂社会关系网的“纠葛” | 第118-120页 |
(三)个体趋利自保的秉性驱使 | 第120-121页 |
三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“灰暗”人性“展示”的意义 | 第121-125页 |
(一)作为承载先人真实人性的文字“化石” | 第121-122页 |
(二)启示个体“重新审视”自身人性之弱点 | 第122-123页 |
(三)拓宽志人文学发展之途 | 第123-125页 |
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四章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生观 | 第127-153页 |
第一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生观之特征 | 第128-140页 |
一、 积极地人生追求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 企慕“惬意”的人生之态 | 第130-133页 |
三、 及时为乐的人生态度 | 第133-135页 |
四、 充溢情愫的死亡观 | 第135-138页 |
五、 以避世隐居为达 | 第138-140页 |
第二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生观之成因 | 第140-147页 |
一、 “世说人物”积极“入世”,为实现人生之价值 | 第140-142页 |
二、 自我意识不断强化,致“世说人物”企慕“惬意”的人生 | 第142-143页 |
三、 及时为乐之人生观,抗拒人生之无常 | 第143-145页 |
四、 求生之本能,致“世说人物”面对死亡之事不免哀痛 | 第145-146页 |
五、 不愿为名利所累,部分“世说人物”选择隐居 | 第146-147页 |
第三节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生观“展示”之意义 | 第147-149页 |
一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生观之于编纂者的意义 | 第147-148页 |
二、 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人生观之于接受者的意义 | 第148-149页 |
小结 | 第149-153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153-160页 |
一、 生存问题,《世说新语》人学研究之基 | 第153-155页 |
二、 人伦,主要从“世说人物”之社会性的层面之探究 | 第155-156页 |
三、 人性,对“世说人物”行为方式的“追根溯源”式探究 | 第156-157页 |
四、 人生观,极富启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探讨 | 第157-1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0-177页 |
一、 古籍 | 第160-162页 |
二、 专著(含部分外文、台湾地区专著) | 第162-168页 |
三、 硕博士论文(含部分台湾地区学位论文) | 第168-171页 |
四、 期刊(含部分外文、台湾地区期刊) | 第171-176页 |
五、 主要网络资源 | 第176-1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| 第177-178页 |
后记 | 第178-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