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时序分析的直接空冷系统空气侧流动特性及表征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火电机组直接空冷系统 | 第13-17页 |
·直接空冷系统的发展历程 | 第13-14页 |
·直接空冷的组成和空气供给 | 第14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·直接空冷风机特性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直接空冷单元气流流动特性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空冷系统受环境气象条件影响状况 | 第19-21页 |
·直接空冷系统与时序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2-2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-26页 |
第2章 气流动态特征的分析方法 | 第26-46页 |
·气流动态特征的理论分析方法 | 第26-34页 |
·气流动态特性方面的已有研究 | 第26页 |
·功率谱分析方法 | 第26-32页 |
·湍流特征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其他分析方法 | 第34页 |
·气流动态特性的实验测量方法 | 第34-37页 |
·功率谱分析方法应用于气流动态特性的研究 | 第37-43页 |
·自然风与风机机械风的功率谱指数对比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自然风与风机机械风能量的对比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其他方法应用于气流动态特性的研究 | 第43-44页 |
·实验设计及误差情况说明 | 第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3章 空冷风机入口气流的动态特性研究 | 第46-62页 |
·1:3.8空冷凝汽器单元平台实验 | 第46-52页 |
·实验平台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47-49页 |
·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1:10风机群平台实验 | 第52-59页 |
·实验平台 | 第52-54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55-59页 |
·实际空冷风机对入口区域的影响范围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4章 风机集群效应的研究 | 第62-74页 |
·集群效应的概念和已有成果 | 第62-63页 |
·风机群平台高度检验 | 第63-64页 |
·基于差压流量法的集群效应测量与分析 | 第64-69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64-66页 |
·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66-69页 |
·基于脉动速度法的集群效应测量与分析 | 第69-72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69-70页 |
·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70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空冷单元流场特性研究 | 第74-90页 |
·1:10空冷单元实验台结构 | 第74-76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76-80页 |
·实验结果和分析 | 第80-86页 |
·空冷单元内部流场测量 | 第80-83页 |
·倾斜孔板出口的流场测量 | 第83-86页 |
·空冷单元复杂流场特性的研究手段 | 第86-8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7-90页 |
第6章 直接空冷系统多元环境典型年表征方法研究 | 第90-106页 |
·直接空冷设计参数与典型年的关系 | 第90-91页 |
·FS统计方法及空冷气象典型年的选取 | 第91-93页 |
·北方空冷电厂的选取 | 第93-95页 |
·多元环境典型年与传统典型年的比较 | 第95-104页 |
·气温典型年TTY | 第95-96页 |
·气象典型年TMY-1 | 第96-99页 |
·气象典型年TMY-2 | 第99-100页 |
·典型年的比较和讨论 | 第100-10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10页 |
·本文的研究结论 | 第106-107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07-108页 |
·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10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2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0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