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目录 | 第9-13页 |
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| 第13-14页 |
引言 | 第14-25页 |
选题依据 | 第14-19页 |
1 茎叶应用研究的立论基础——“一体多用” | 第14-18页 |
·中药的“一体多用” | 第14-16页 |
·毛茛科药用植物的“一体多用” | 第16-18页 |
·川乌头各部位的已有研究 | 第18页 |
2 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切入点的依据 | 第18-19页 |
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1 茎叶的开发模式研究,为中药药材资源挖掘与应用提供示范 | 第19-20页 |
2 茎叶的应用开发研究有利于川乌头产业发展 | 第20-21页 |
·川乌头的产业危机 | 第20页 |
·川乌头茎叶应用开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| 第20-21页 |
研究思路 | 第21-23页 |
1 茎叶作为新药用部位的可行性研究 | 第22-23页 |
2 茎叶总生物碱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| 第23页 |
3 茎叶总生物碱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防治作用及机理研究 | 第23页 |
4 茎叶总生物碱部位透皮贴剂的研究 | 第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25页 |
第一部分 茎叶作为新药用部位的可行性研究 | 第25-82页 |
第一章 各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| 第25-6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2 各部位成分含量动态差异性研究 | 第26-48页 |
·生物碱类成分 | 第26-38页 |
·多糖类成分 | 第38-43页 |
·其他成分(尿嘧啶) | 第43-48页 |
3 TLC、HPLC、LC-MS研究各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差异性 | 第48-59页 |
·TLC研究 | 第48-49页 |
·HPLC指纹图谱研究 | 第49-55页 |
·HPLC-MS研究 | 第55-59页 |
4 茎叶质量标准研究 | 第59-62页 |
·性状 | 第59-61页 |
·鉴别 | 第61页 |
·检查 | 第61页 |
·含量测定 | 第61-62页 |
·性味与归经 | 第62页 |
·功能与主治 | 第62页 |
·用法与用量 | 第62页 |
·注意 | 第62页 |
·贮藏 | 第62页 |
5 小结与讨论 | 第62-64页 |
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·讨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第二章 各部位毒性和药效研究 | 第66-82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66-67页 |
·仪器 | 第66页 |
·试药 | 第66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66-67页 |
2 乌头各部位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| 第67-72页 |
·镇痛作用研究 | 第67-69页 |
·抗炎作用研究 | 第69-72页 |
3 乌头各部位毒性研究 | 第72-80页 |
·急性毒性研究 | 第72-77页 |
·心脏毒性研究 | 第77-80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80-81页 |
·小结 | 第80页 |
·讨论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2页 |
第二部分 茎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药性研究 | 第82-166页 |
第三章 茎叶总生物碱部位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| 第82-110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82-83页 |
·仪器 | 第82-83页 |
·试药 | 第83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83页 |
2 茎叶总生物碱部位的制备 | 第83-100页 |
·提取工艺考察 | 第83-90页 |
·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| 第90-96页 |
·乙酸乙酯萃取工艺 | 第96页 |
·茎叶总碱提取物制备工艺的确定 | 第96-97页 |
·茎叶总碱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| 第97-100页 |
3 茎叶总碱的水解性质及产物研究 | 第100-105页 |
·茎叶总生物碱水解过程考察 | 第100-104页 |
·茎叶总碱水解产物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| 第104-105页 |
4 茎叶总碱部位的毒性研究 | 第105-108页 |
·总碱部位小鼠口服给药急性毒性研究 | 第105-107页 |
·总碱部位小鼠外用给药急性毒性研究 | 第107-108页 |
5 小结与讨论 | 第108-109页 |
·小结 | 第108页 |
·讨论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0页 |
第四章 茎叶总碱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防治作用及机理研究 | 第110-130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10-112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110页 |
·生化试剂盒 | 第110-111页 |
·仪器及耗材 | 第111页 |
·试药 | 第111-112页 |
2 茎叶总碱部位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| 第112-115页 |
·镇痛作用研究 | 第112-114页 |
·抗炎作用研究 | 第114-115页 |
3 茎叶总碱部位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研究 | 第115-125页 |
·实验分组及给药 | 第115页 |
·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模型复制方法 | 第115页 |
·不同剂量弗氏完全佐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复制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·观察和检测指标 | 第116-117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11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17-125页 |
4 茎叶总碱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机理研究 | 第125-127页 |
·血清中IL-1β的含量测定 | 第125-126页 |
·血清中TNF-α的含量测定 | 第126页 |
·血清中IgG的含量测定 | 第126-127页 |
5 小结与讨论 | 第127-129页 |
·小结 | 第127页 |
·讨论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0页 |
第五章 茎叶总碱透皮贴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| 第130-148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30-131页 |
·仪器 | 第130页 |
·试药 | 第130-131页 |
·动物 | 第131页 |
2 制备工艺研究 | 第131-139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131-133页 |
·压敏胶筛选 | 第133-134页 |
·载药量考察 | 第134页 |
·促透剂考察 | 第134-136页 |
·脱气工艺考察 | 第136-137页 |
·干燥工艺考察 | 第137-138页 |
·茎叶总碱透皮贴剂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确定 | 第138-139页 |
3 贴剂的体外评价 | 第139-144页 |
·透皮吸收特性 | 第139-140页 |
·体外释放度 | 第140-141页 |
·皮肤刺激性 | 第141-144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144-147页 |
·小结 | 第144-145页 |
·讨论 | 第145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48页 |
第六章 茎叶总碱透皮贴剂的体内评价 | 第148-16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48-149页 |
·仪器 | 第148页 |
·试药 | 第148页 |
·动物 | 第148-149页 |
2 六种酯型生物碱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149-155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149页 |
·质谱条件 | 第149-150页 |
·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150页 |
·样品处理方法考察 | 第150-151页 |
·分析方法考察 | 第151-155页 |
3 总碱提取物口服与透皮贴剂的药动学研究 | 第155-163页 |
·药物动力学实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| 第155-15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15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56-163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163-165页 |
·小结 | 第163页 |
·讨论 | 第163-1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5-166页 |
全文总结 | 第166-169页 |
1 结论 | 第166-167页 |
·闸明了茎叶作为川乌头新药用部位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| 第166页 |
·证明了茎叶总碱外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| 第166-167页 |
·明确了茎叶总碱制备成透皮贴剂的科学性与可控性 | 第167页 |
2 创新点 | 第167-168页 |
·研究思路创新 | 第167页 |
·研究方法创新 | 第167-168页 |
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| 第168-169页 |
致谢 | 第169-170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170-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