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ITs市场的风险及其传染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40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现实背景 | 第17-20页 |
·选题的现实背景 | 第17-18页 |
·选题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:文献评述 | 第20-35页 |
·中国发展REITs的相关文献 | 第20-23页 |
·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之相关文献 | 第23-29页 |
·风险值相关文献 | 第29-31页 |
·Copula相关文献整理 | 第31-35页 |
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架构安排 | 第35-37页 |
·本文研究思路 | 第35页 |
·本文架构安排 | 第35-37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、创新点与难点 | 第37-40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创新点 | 第38-39页 |
·难点 | 第39-40页 |
第二章 不动产证券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| 第40-106页 |
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 | 第40-59页 |
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| 第41-45页 |
·证券化的优缺点与应注意的风险 | 第45-49页 |
·资产证券的风险类型 | 第49-50页 |
·金融资产证券化——MBS | 第50-51页 |
·住宅抵押贷款 | 第51页 |
·房贷转付证券(MPT) | 第51-52页 |
·担保房贷凭证(CMO) | 第52-54页 |
·金融资产证券化 | 第54-59页 |
第二节 不动产证券化 | 第59-72页 |
·不动产证券化的意义 | 第60-64页 |
·影响不动产现金流量与投资价值 | 第64页 |
·不动产证券化的好处与缺点 | 第64-65页 |
·CDO与信用衍生商品 | 第65-66页 |
·信用衍生商品 | 第66-67页 |
·目的 | 第67-68页 |
·特性 | 第68-70页 |
·主要优点 | 第70-71页 |
·投资REITs的风险 | 第71-72页 |
第三节 美国不动产证券化 | 第72-78页 |
·发展沿革与现况 | 第72-76页 |
·REITs法令主要规范 | 第76-77页 |
·美国REITs主要类型 | 第77-78页 |
第四节 日本不动产证券化 | 第78-81页 |
·发展沿革 | 第79页 |
·发展型态 | 第79-80页 |
·发展现况 | 第80-81页 |
第五节 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 | 第81-92页 |
·发展历史与沿革 | 第81-82页 |
·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的两大架构 | 第82-86页 |
·台湾地区REITs商品 | 第86-91页 |
·台湾地区REITs的交易成本 | 第91-92页 |
·台湾地区REITs与日本REITs之比较 | 第92页 |
第六节 香港地区不动产证券化 | 第92-95页 |
第七节 新加坡不动产证券化 | 第95-97页 |
第八节 韩国不动产证券化 | 第97-98页 |
第九节 次贷风暴与美国不动产证券化 | 第98-106页 |
·美国次级房贷事件之形成背景与过程 | 第99-104页 |
·美国次级房贷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| 第104-106页 |
第三章 中国REITs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06-115页 |
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 | 第106-107页 |
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管道 | 第107-109页 |
第三节 中国REITs的发展现况分析 | 第109-115页 |
·发展现况说明 | 第109-112页 |
·中国发展REITs的几点问题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·中国发展REITs的利基因素 | 第113页 |
·美国发展REITs的经验可供借镜 | 第113-115页 |
第四章 REITs风险管理理论:风险值理论与发展 | 第115-131页 |
第一节 风险值发展 | 第115-120页 |
第二节 变异—共变异数法 | 第120-122页 |
第三节 极端值模型 | 第122-128页 |
第四节 回溯测试 | 第128-131页 |
第五章 美日REITs市场传染风险的实证分析 | 第131-155页 |
第一节 研究数据与实证设计 | 第131-132页 |
·资料初判 | 第131页 |
·静态Copula模型配适 | 第131-132页 |
·动态Copula模型配适 | 第132页 |
第二节 基本叙述统计量分析 | 第132-134页 |
第三节 Coupla模型分析 | 第134-139页 |
·次贷风暴前 | 第134-136页 |
·次贷风暴后 | 第136-139页 |
第四节 投资组合风险值评估 | 第139-154页 |
第五节 回溯测试结果 | 第154-15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155-159页 |
第一节 结论及政策函义 | 第155-157页 |
·本文结论 | 第155-156页 |
·政策意涵 | 第156-157页 |
第二节 未来展望 | 第157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64页 |
附录 | 第164-184页 |
致谢 | 第184-18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