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4页 |
绪论 | 第14-3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4-1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8-27页 |
三、研究思路 | 第27-33页 |
第一章 《长物志》生活美学的生成背景 | 第33-55页 |
第一节 晚明江南地域环境的影响 | 第33-40页 |
一、商业经济的繁荣 | 第34-36页 |
二、手工业的发达 | 第36-38页 |
三、自然条件的优越 | 第38-40页 |
第二节 晚明文人生活美学兴起的促动 | 第40-49页 |
一、转向日常生活:晚明文人另辟蹊径的人生选择 | 第40-45页 |
二、转向内在自我:晚明文人思想的新变 | 第45-48页 |
三、晚明文人生活美学书写的盛行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苏州文氏家族的熏陶 | 第49-55页 |
一、家学的涵养 | 第50-52页 |
二、家风的濡染 | 第52-55页 |
第二章 《长物志》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 | 第55-107页 |
第一节 生活情境的审美创构 | 第55-77页 |
一、自然的生活情境 | 第56-65页 |
二、如画的生活情境 | 第65-69页 |
三、专属文人的生活情境 | 第69-73页 |
四、可作景点的生活情境 | 第73-77页 |
第二节 生活之物的审美观照 | 第77-91页 |
一、用物 | 第78-80页 |
二、品物 | 第80-84页 |
三、感物 | 第84-87页 |
四、玩物 | 第87-91页 |
第三节 生活细节的审美经营 | 第91-107页 |
一、着眼于生活细节的审美逻辑 | 第92-97页 |
二、插花细节的审美经营 | 第97-100页 |
三、饮茶细节的审美经营 | 第100-107页 |
第三章 《长物志》生活美学的功能指向 | 第107-137页 |
第一节 指向自我 | 第107-118页 |
一、理想生活的表达 | 第107-114页 |
二、自我形象的建构 | 第114-118页 |
第二节 指向社会 | 第118-129页 |
一、批判与引领 | 第119-123页 |
二、区隔与认同 | 第123-129页 |
第三节 功能指向的复杂性 | 第129-137页 |
一、功能指向的限度 | 第130-132页 |
二、功能指向的张力 | 第132-137页 |
第四章 《长物志》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价值 | 第137-167页 |
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象 | 第137-149页 |
一、日常生活审美对象的主要类型 | 第138-145页 |
二、日常生活审美对象与生活美学的体系架构 | 第145-149页 |
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 | 第149-159页 |
一、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的方式 | 第149-155页 |
二、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的特征 | 第155-159页 |
第三节 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再思考 | 第159-167页 |
一、生活美学中的“艺术”定位 | 第159-163页 |
二、生活美学与“艺术终结” | 第163-167页 |
第五章 《长物志》生活美学与当代人的审美化生存 | 第167-192页 |
第一节 作为当代“日常生活审美化”的另一选择 | 第167-179页 |
一、《长物志》生活美学与当代“日常生活审美化”的差异性 | 第168-173页 |
二、《长物志》生活美学对当代“日常生活审美化”的纠偏补弊 | 第173-179页 |
第二节 《长物志》生活美学的当代审美经济效能 | 第179-184页 |
一、作为家居品牌的“长物志” | 第179-182页 |
二、审美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| 第182-184页 |
第三节 打造生活的品位与格调 | 第184-192页 |
一、培养日常生活的审美态度 | 第184-187页 |
二、提升日常生活的审美趣味 | 第187-188页 |
三、臻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境界 | 第188-192页 |
结语 | 第192-1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7-211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11-213页 |
后记 | 第213-2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