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管混凝土柱—型钢混凝土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·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与有限元模拟 | 第9-11页 |
·钢管混凝土的发展概述 | 第9-10页 |
·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| 第10-11页 |
·型钢混凝土的发展与有限元模拟 | 第11-13页 |
·型钢混凝土发展概述 | 第11-12页 |
·型钢混凝土的有限元模拟 | 第12-13页 |
·结构抗震分析理论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混合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| 第16-28页 |
·材料非线性问题 | 第16-19页 |
·钢管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| 第16-17页 |
·型钢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| 第17-18页 |
·钢材的材料本构关系 | 第18-19页 |
·结构分析模型的选取 | 第19-20页 |
·杆系结构恢复力模型 | 第20-26页 |
·基于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| 第21页 |
·基于截面的恢复力模型 | 第21-23页 |
·基于截面模型向基于构件模型的转化 | 第23-25页 |
·基于材料的恢复力模型 | 第25-26页 |
·三种恢复力模型的关系和比较 | 第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截面塑性铰分析模型的确定 | 第28-53页 |
·SAP中塑性铰的设置 | 第28-30页 |
·塑性铰的定义 | 第28页 |
·塑性铰长度 | 第28-29页 |
·塑性铰骨架曲线 | 第29-30页 |
·型钢混凝土恢复力模型 | 第30-43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30页 |
·基本过程 | 第30-32页 |
·数值计算 | 第32-35页 |
·实例验算 | 第35-37页 |
·弯矩曲率关系曲线的折线化 | 第37-39页 |
·考虑粘结滑移的弯矩—转角关系 | 第39-43页 |
·钢管混凝土恢复力模型 | 第43-49页 |
·钢管混凝土 PMM相关屈服曲面 | 第43-46页 |
·双向弯矩相关曲线 | 第46页 |
·圆钢管混凝土弯矩—曲率关系 | 第46-49页 |
·PMM塑性铰的屈服和加卸载准则 | 第49页 |
·实例验算 | 第49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| 第53-64页 |
·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| 第53-59页 |
·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| 第54-55页 |
·数值积分法 | 第55-57页 |
·地震波的选取 | 第57-59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59-62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59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59-60页 |
·实施步骤 | 第60页 |
·Pushover分析法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| 第60-62页 |
·抗震性能评估指标 | 第62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CFST柱——SRC梁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 | 第64-89页 |
·分析模型 | 第64-70页 |
·模型概述 | 第64-66页 |
·恢复力模型在SAP中的实现 | 第66-68页 |
·节点和楼板 | 第68-69页 |
·阻尼参数的设置 | 第69-70页 |
·合理的梁柱线刚度比 | 第70-72页 |
·模态分析 | 第72-73页 |
·大震下抗震性能评估 | 第73-80页 |
·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75-78页 |
·塑性铰分布情况 | 第78-80页 |
·不同地震波加速度下动力弹塑性与静力弹塑性的比较 | 第80-88页 |
·顶点位移和基底剪力的比较 | 第80-83页 |
·塑性铰分布情况的比较 | 第83-8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·结论 | 第89-90页 |
·展望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时期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