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缩写词表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8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6页 |
·AMF-植物共生体 | 第12-14页 |
·AMF对植物作用的影响因素 | 第14-18页 |
·AMF对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18-20页 |
·AMF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| 第20-23页 |
·AMF与植物群落的生产力 | 第23-24页 |
·AMF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| 第24-25页 |
·AMF与植物群落的更新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论文研究的概念模型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AMF与土壤P互作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生产力、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8-62页 |
·前言 | 第28-2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9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29-32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32-3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4页 |
·植被监测与取样 | 第34-36页 |
·样品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9-57页 |
·土壤化学性质 | 第39页 |
·菌根侵染率和土壤中AMF的PLFA浓度 | 第39-40页 |
·群落的生产力及其时间稳定性 | 第40-41页 |
·各功能群和主要植物种的地上生物量 | 第41-45页 |
·各功能群和主要植物种的优势度 | 第45-49页 |
·物种间或功能群间的相关性 | 第49-52页 |
·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一性 | 第52-54页 |
·植物地上部分整株的氮和磷含量 | 第54-56页 |
·土壤有效磷水平与植物地上部分整株的氮和磷浓度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讨论 | 第57-61页 |
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第三章 AMF与土壤NP互作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| 第62-84页 |
·前言 | 第62-6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9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6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64-6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5-66页 |
·人工植物群落的建立 | 第66-67页 |
·取样及样品分析 | 第67页 |
·内稳性指数和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计算 | 第67-68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69-79页 |
·菌根侵染率 | 第69页 |
·Shannon多样性和物种丰度 | 第69-71页 |
·地上生物量 | 第71-75页 |
·AMF对植物功能群氮或磷吸收的贡献 | 第75-76页 |
·化学计量学的内稳性和群落生产力的稳定性 | 第76-78页 |
·各物种间或各功能群间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 | 第78-79页 |
·讨论 | 第79-83页 |
·结论 | 第83-84页 |
第四章 AMF和建立菌丝网络的成株植物对幼苗定植的影响 | 第84-101页 |
·前言 | 第84-8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5-91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8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85-8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86-87页 |
·菌丝网络的建立和幼苗定植 | 第87-88页 |
·取样及样品分析 | 第88-91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9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91-98页 |
·土壤有效磷和无机氮含量 | 第91-92页 |
·根系中AMF侵染情况 | 第92-94页 |
·幼苗的菌根生长反应 | 第94-95页 |
·幼苗的磷收益 | 第95-96页 |
·成株的菌根生长反应和磷收益 | 第96-97页 |
·成株菌根生长反应与冷蒿幼苗菌根生长反应的关系 | 第97-98页 |
·讨论 | 第98-100页 |
·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01-10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02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02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1-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