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--地区社会学论文--城市社会学论文

暂居城市--一个探讨当代城市发展趋势的新角度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导言第10-15页
一 当代城市暂居性质探讨第15-34页
   ·近现代城市暂居意识的形成第15-21页
     ·近现代城市对定居意识的继承第15-17页
     ·近现代城市对定居社会土地所有制度的继承第17-19页
     ·近现代城市中的定居思想对暂居及暂居者的排斥第19-20页
     ·近现代城市无法完全满足定居,所以需要重新审视暂居性问题第20-21页
   ·当代城市的暂居化倾向第21-25页
     ·“暂居”与“定居”的区分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增长的现实---外部压力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增长的现实---内部因素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内外因素共同造成的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倾向第24-25页
   ·中国当代城市发展中的“暂居性”第25-34页
     ·中国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突出的特点第25页
     ·中国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增强的历史原因第25-28页
     ·中国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增强的现实原因第28-33页
     ·小结---中国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的累积第33-34页
二 中国当代城市“暂居性”之流变及其文化的发生第34-58页
   ·“身份转换”---“暂居性”城市运作与流变的基础第34-45页
     ·暂居性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暂居性”与流动性之间的关联性概念---城市对“身份转换”的要求第35页
     ·城市发展中“身份转换”的特点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城市发展中“身份转换”的四个目标点与三个主要转换阶段第36-40页
     ·城市发展中三个“身份转换”转换阶段中的“暂居性”累积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中国作为特例---“身份转换”过程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可能的新模式---中国的“暂居城市”第42-45页
   ·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现状第45-58页
     ·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研究的时空背景第45页
     ·差异对比---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研究中的方法问题第45-46页
     ·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与总体特点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历史与传统的继承及转换对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商品化身份转换对其他身份转换过程及城市文化的影响第49-52页
     ·数字技术发展对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 ·建设性---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未来第54-58页
三 “暂居城市”---迈向未来的建设性可能第58-100页
   ·沟通与整合---城市“暂居性”特质的价值转换第58-66页
     ·城市“暂居性”的再认识第58-59页
     ·城市“暂居性”的去消极化第59-60页
     ·“居所”与“居者”的分离---城市“暂居性”之积极意义获得的前提第60-64页
     ·城市积极“暂居性”累积的方法第64-66页
   ·“暂居城市”---与人生过程配合的城市历程第66-82页
     ·人生“暂居性”与城市“暂居性”的契合第66-68页
     ·城市历程与人生历程的在规划层面的契合第68-73页
     ·区域协调的“暂居城市”---城市区域空间层面与人生历程的契合第73-78页
     ·“循环累积”式的发展---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第78-81页
     ·小结:打造“暂居城市”---迈向未来的建设性可能第81-82页
   ·“暂居城市”发展模式---中国城市发展的展望第82-98页
     ·中国式“暂居城市”的社会经济结构及空间分布模型分析第82-86页
     ·“暂居城市”生活历程及空间功能转换的现状分析第86-90页
     ·“旧城”---“暂居城市”生活历程及空间功能转换中的核心驱动力第90-92页
     ·“学院化旧城”---“暂居城市”核心驱动力空间的可能模式第92-94页
     ·中国“暂居城市”的政策导向---以土地国有及公共性为基础的新模式第94-98页
   ·结语:“暂居城市”---一个探讨当代城市发展趋势的新角度第98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2页
致谢第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十个微笑--探寻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
下一篇: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