框剪结构体系下适应性住宅的空间耐久性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我国住宅寿命的现状及问题 | 第10-12页 |
·住宅空间耐久性的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时间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3-15页 |
·住宅面积界定 | 第13页 |
·住宅高度界定 | 第13-14页 |
·住宅结构体系界定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框剪结构体系下适应性住宅研究的基本概况 | 第18-33页 |
·框剪结构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8页 |
·适应性住宅的基本概念 | 第18-19页 |
·适应性住宅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·适应性住宅的特征 | 第19页 |
·适应性住宅在国内外的发展 | 第19-27页 |
·适应性住宅在荷兰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·适应性住宅在日本的发展 | 第20-22页 |
·适应性住宅在我国的发展 | 第22-26页 |
·各国适应性住宅发展的对比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适应性住宅的技术体系 | 第27-33页 |
·SI 住宅在设备层面的技术措施探讨 | 第27-30页 |
·内装工业化层面的技术措施 | 第30-33页 |
第3章 框剪结构住宅的空间耐久性分析 | 第33-53页 |
·住宅耐久性的分类 | 第33-35页 |
·住宅物理上的耐久性问题 | 第33页 |
·住宅空间上的耐久性问题 | 第33-35页 |
·住宅建设上的耐久性问题 | 第35页 |
·框剪结构物理体系对住宅功能空间的围合 | 第35-39页 |
·等跨度框架剪力墙的几种墙体变化形式 | 第36-37页 |
·等跨度框架剪力墙的结构性能 | 第37-39页 |
·不同剪力墙布置下的空间组合模式 | 第39-42页 |
·以基本间为定型单元进行组合 | 第39-40页 |
·以套型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合 | 第40-41页 |
·以户为基本单元进行空间转换 | 第41-42页 |
·各功能空间的需求分析 | 第42-50页 |
·卧室区域 | 第42-43页 |
·起居区域 | 第43-45页 |
·交通空间 | 第45-50页 |
·框剪结构体系内住宅空间的适应性方法 | 第50-52页 |
·户内设置灵活隔墙 | 第50-51页 |
·模糊空间的利用 | 第51页 |
·配套设备与住宅设计一体化 | 第51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适应性住宅的空间包容性研究 | 第53-76页 |
·实现适应性住宅的手法 | 第53-57页 |
·满足不同功能分区的方案可能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在各功能面积需求下进行合理空间设计 | 第58-62页 |
·各功能空间的面积需求以及面宽值 | 第58-60页 |
·40~90㎡住宅各功能房间合理空间设计 | 第60-61页 |
·90~150㎡住宅各功能房间合理空间设计 | 第61-62页 |
·不同跨度支撑体的初始方案包容性探讨 | 第62-75页 |
·6m 跨度的包容性分析 | 第62-67页 |
·7m 跨度的包容性分析 | 第67-72页 |
·8m 跨度的包容性分析 | 第72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5章 适应性住宅的空间可变性研究 | 第76-86页 |
·我国居住标准规定 | 第76-77页 |
·我国居住标准与生理分室 | 第76-77页 |
·我国居住空间与家庭结构 | 第77页 |
·对应居住方式而变化的住宅模式 | 第77-81页 |
·一室户 | 第77-79页 |
·两室户 | 第79页 |
·三室户 | 第79-80页 |
·三到四室户 | 第80-81页 |
·我国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空间可变性的关系 | 第81-83页 |
·不同支撑体空间的自由组合可衍生出的不同户型 | 第81-82页 |
·同一支撑体空间的自由划分可衍生出的不同户型 | 第82-83页 |
·以住户参与制度实现住宅空间的可变性 | 第83-8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结论 | 第86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毕业设计作品展示 | 第94-9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