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9-24页 |
| ·二氧化铅电极的概述 | 第9-16页 |
| ·二氧化铅的结构和性质 | 第9页 |
| ·基体不同的二氧化铅电极 | 第9-10页 |
| ·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 | 第10-12页 |
| ·二氧化铅电极的改性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·二氧化铅电极的应用 | 第14-16页 |
| ·水污染现状与处理 | 第16-20页 |
| ·水污染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·电催化氧化机理 | 第19-20页 |
| ·次氯酸钠的制备 | 第20-22页 |
| ·次氯酸钠的概述 | 第20-21页 |
| ·次氯酸钠的电合成机理 | 第21-22页 |
| ·稀土铒的性质与应用 | 第22-23页 |
| ·本课题的来源、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·本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| 第23页 |
| ·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第2章 Ti/SnO_2-Sb_2O_3/PbO_2电极电合成次氯酸钠 | 第24-32页 |
| ·实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| ·化学药品与仪器 | 第24-25页 |
| ·电极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| ·次氯酸钠的电合成实验 | 第26页 |
| ·次氯酸钠中活性氯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次氯酸钠电合成工艺的确定 | 第27-31页 |
| ·电解电流密度对生成活性氯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氯化钠浓度对生成活性氯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电解温度对次氯酸钠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pH 对活性氯生成量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·电解时间对活性氯生成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稀土铒改性 Ti/ SnO_2-Sb_2O3_/PbO_2电极的制备、表征 | 第32-51页 |
| ·实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32-38页 |
| ·化学试剂和测试仪器 | 第32-33页 |
| ·铒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 | 第33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的荧光检测 | 第33-34页 |
| ·苯酚降解实验 | 第34-35页 |
| ·电极的表面结构和形貌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6-37页 |
| ·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| ·铒改性二氧化铅电极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| 第38-41页 |
| ·铒掺杂浓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电沉积温度对铒改性电极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电沉积电流密度对铒改性电极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铒改性二氧化铅电极表面形貌和结构测试 | 第41-50页 |
| ·表面形貌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表面物相组成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·电极表面能谱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电致生成羟基自由基实验 | 第44页 |
| ·电化学阻抗谱实验 | 第44-46页 |
| ·线性极化扫描 | 第46-47页 |
| ·循环伏安扫描 | 第47-49页 |
| ·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| 第49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4章 铒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电催化降解橙黄 Ⅱ的机理 | 第51-65页 |
| ·实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51-53页 |
| ·化学药品与仪器 | 第51-52页 |
| ·电极的制备 | 第52页 |
| ·橙黄 Ⅱ降解实验 | 第52页 |
| ·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| 第53页 |
| 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3页 |
| ·橙黄 Ⅱ的电催化降解研究 | 第53-64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53-55页 |
| ·实验条件对橙黄 降解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| ·电催化氧化表观动力学研究 | 第59-61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| 第61-62页 |
| ·橙黄 Ⅱ电催化降解前后的红外吸收光谱 | 第62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·总结 | 第65-66页 |
| ·展望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9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