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份玉米自交系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
| 目录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引言 | 第7-13页 |
| 1 玉米粗缩病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及鉴定标准 | 第7-8页 |
| ·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| 第7页 |
| ·玉米粗缩病的鉴定标准 | 第7-8页 |
| 2 发生原因分析 | 第8-9页 |
| ·毒源量 | 第8页 |
| ·玉米种植模式 | 第8页 |
| ·地块位置 | 第8页 |
| ·气候条件的影响 | 第8页 |
| ·玉米品种的抗病性 | 第8-9页 |
| ·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| 第9页 |
| 3 生产上的防治措施 | 第9-10页 |
| ·选用玉米优良品种 | 第9页 |
| ·调整播种期,以避开玉米粗缩病的高发期 | 第9页 |
| ·适宜的田间管理,控制毒源 | 第9-10页 |
| ·化学防治 | 第10页 |
| ·种子包衣及办种 | 第10页 |
| ·杀虫剂防治 | 第10页 |
| ·发病初期防治 | 第10页 |
| ·苗后预防 | 第10页 |
| ·推广种植新模式 | 第10页 |
| 4 遗传抗病性研究 | 第10-12页 |
| ·种质资源的筛选 | 第11页 |
| ·抗性的遗传 | 第11-12页 |
| 5 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| 材料与方法 | 第13-17页 |
| 1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设计 | 第13-16页 |
| 2 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结果与分析 | 第17-35页 |
| 1 玉米自交系抗病性表现 | 第17-24页 |
| 2 玉米自交系抗玉米粗缩病稳定性比较 | 第24-28页 |
| 3 自交系及杂交种抗病性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| 4 病情指数与病株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5 各年度病株率及平均病株率次数分布 | 第31-33页 |
| 6 不同类群间的差异比较 | 第33-35页 |
| 讨论 | 第35-36页 |
| 1 100份自交系的抗粗缩病表现 | 第35页 |
| 2 自交系抗粗缩病遗传鉴定 | 第35-36页 |
| 3、玉米抗性与种质关系 | 第36页 |
| 结论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