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Summary | 第5-9页 |
缩略词表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10-25页 |
1 奶牛乳腺炎产生的危害与造成的损失 | 第10-12页 |
·乳腺炎带来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
·乳腺炎造成的损失 | 第11-12页 |
2 发病原因及其规律 | 第12-14页 |
·乳腺炎的发病原因 | 第12-13页 |
·乳腺炎的发病规律 | 第13页 |
·乳腺炎的发病率 | 第13-14页 |
3 乳腺炎的分类及其表现症状 | 第14-16页 |
·亚临床型乳腺炎 | 第14页 |
·临床型乳腺炎 | 第14-16页 |
·慢性乳腺炎 | 第16页 |
4 乳腺炎的诊断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临床型乳腺炎的诊断 | 第16页 |
·隐性乳腺炎的诊断 | 第16-17页 |
5 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| 第17-20页 |
·临床型乳腺炎 | 第17-18页 |
·隐性乳腺炎的疗法 | 第18-19页 |
·乳腺炎的预防 | 第19-20页 |
6 中草药治疗乳腺炎 | 第20-23页 |
·中兽医的治疗机理 | 第20页 |
·中草药治疗乳腺炎的优势 | 第20-21页 |
·中草药治疗乳腺炎的原理 | 第21-22页 |
·中草药复方治疗乳腺炎 | 第22-23页 |
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6 个奶牛场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| 第25-3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页 |
·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| 第26页 |
·乳样采集方法 | 第26页 |
·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初步诊断 | 第26页 |
2 试验结果 | 第26-29页 |
·各个奶牛场基本情况 | 第26-27页 |
·奶样的初步诊断 | 第27-29页 |
·引起奶牛患病的因素 | 第29页 |
3 讨论 | 第29-30页 |
·防御措施 | 第29-30页 |
·治疗方法 | 第30页 |
4 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奶牛隐性乳腺炎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试验 | 第31-4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6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2-36页 |
2 试验结果 | 第36-39页 |
·细菌的培养鉴定和形态描述 | 第36-38页 |
·细菌的生化反应 | 第38-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0页 |
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奶牛隐性乳腺炎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| 第41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5页 |
·致病菌的来源 | 第41-42页 |
·培养基和试剂 | 第42页 |
·中草药材和抗生素 | 第42页 |
·实验设备 | 第42页 |
·中草药药液的制备 | 第42-44页 |
·菌液的制备 | 第44页 |
·中草药药敏纸片的制备 | 第44页 |
·抗生素药敏试验 | 第44-45页 |
·中草药药敏试验 | 第45页 |
2 试验结果 | 第45-48页 |
·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中草药试验 | 第46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4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导师简介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