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7-37页 |
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 | 第17-19页 |
·工业的粗放发展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矛盾突出 | 第17页 |
·我国重化工业趋势不降反升 | 第17-18页 |
·工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9-22页 |
·工业化 | 第19页 |
·传统工业化与生态危机 | 第19-20页 |
·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不恰当的产业活动 | 第20-21页 |
·产业生态化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前期相关研究与实践述评 | 第22-32页 |
·以产业生态化内涵、案例、实践描述和理论发展演化为主要内容的描述性研究 | 第22-26页 |
·有关产业生态化的规范研究 | 第26-28页 |
·模型研究 | 第28-29页 |
·有关产业生态化的定量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有关认识论的讨论 | 第30页 |
·有关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 | 第30-32页 |
第四节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32-37页 |
·研究思路与框架建构 | 第32-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第二章 产业生态化内涵解析及路径演绎基础理论 | 第37-56页 |
第一节 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 | 第37-39页 |
·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与外延 | 第37页 |
·产业生态化的特征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基于生态效率的产业生态化理论解析 | 第39-44页 |
·生态效率的内涵与原则 | 第39-41页 |
·从生态效率的角度解析产业生态化 | 第41-44页 |
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产业生态化 | 第44-45页 |
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| 第44页 |
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生态化 | 第44-45页 |
第四节 产业组织与产业生态化 | 第45-46页 |
·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化 | 第45页 |
·考虑环境因素的 SCP 范式 | 第45-46页 |
第五节 产业生态化路径演绎的理论基础 | 第46-56页 |
·循环经济理论 | 第46-49页 |
·产业经济学 | 第49-51页 |
·产业链理论 | 第51-52页 |
·产业集聚理论 | 第52-56页 |
第三章 产业共生理论的经济学解释 | 第56-68页 |
第一节 引言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文献回顾 | 第57-58页 |
·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质是市场机制下企业间的资源交换行为 | 第57页 |
·废弃物资源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利益 | 第57-58页 |
·厂商均衡理论 | 第58页 |
第三节 重要概念及假设前提 | 第58-61页 |
·重要概念 | 第58-60页 |
·基本考虑与假设 | 第60-61页 |
第四节 基于企业视角的废弃物资源化原理分析 | 第61-66页 |
·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,且不存在废弃物交换追加成本与废弃物处置成本 | 第61-62页 |
·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,存在废弃物交换追加成本但不存在废弃物处置成本 | 第62-63页 |
·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,废弃物交换追加成本与废弃物处置成本都存在 | 第63-64页 |
·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,不存在废弃物交换追加成本与废弃物处置成本 | 第64-66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工业企业生态化转型路径研究 | 第68-77页 |
第一节 建设“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”企业意义重大 | 第68-69页 |
第二节 企业生态化理论的前期研究 | 第69-70页 |
第三节 企业生态化转型内涵与障碍 | 第70-71页 |
·生态化企业内涵 | 第70页 |
·企业生态化转型的障碍 | 第70-71页 |
第四节 企业生态化转型路径 | 第71-75页 |
·现状评估 | 第72-73页 |
·生态化转型计划制定 | 第73页 |
·生态化转型计划实施 | 第73-74页 |
·维持与持续改进 | 第74-75页 |
·企业生态化转型路径图 | 第75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五章 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路径 | 第77-106页 |
第一节 水泥行业:技术改造与协同处理实现生态化发展 | 第77-86页 |
·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紧迫性 | 第78-79页 |
·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| 第79-82页 |
·水泥行业生态化路径分析 | 第82-85页 |
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二节 汽车产业:技术创新与再制造是生态化转型的关键 | 第86-94页 |
·汽车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| 第87页 |
·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| 第87-89页 |
·汽车行业产业链分析 | 第89-90页 |
·汽车产业生态化路径 | 第90-93页 |
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业:生态设计与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是生态转型重点 | 第94-106页 |
·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| 第94-97页 |
·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| 第97-99页 |
·电子信息产业链分析 | 第99-102页 |
·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路径 | 第102-105页 |
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六章 我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 | 第106-139页 |
第一节 环保产业内涵分析 | 第106-111页 |
·环保产业的内涵与分类 | 第106-109页 |
·环保产业的特征 | 第109-111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经验比较 | 第111-122页 |
·国外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| 第111-114页 |
·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| 第114-116页 |
·国内外环保产业状况对比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·国外环保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| 第118-122页 |
第三节 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市场前景分析 | 第122-129页 |
·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·水处理领域市场前景 | 第123-125页 |
·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市场前景 | 第125-127页 |
·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市场前景 | 第127-128页 |
·噪声污染防治领域市场前景 | 第128-129页 |
第四节 环保产业重点领域产业链分析 | 第129-134页 |
·水处理领域产业链分析 | 第129-131页 |
·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产业链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·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产业链分析 | 第132-133页 |
·噪声污染防治领域分析 | 第133-134页 |
第五节 我国培育与发展环保产业的思路、重点与措施 | 第134-139页 |
·发展思路 | 第134页 |
·培育重点 | 第134-136页 |
·对策措施 | 第136-139页 |
第七章 产业生态化与区域产业集聚 | 第139-157页 |
第一节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产业集聚类型 | 第139-140页 |
·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——产业集聚 | 第139-140页 |
·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产业集聚分类 | 第140页 |
第二节 产业生态与产业集聚 | 第140-146页 |
·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 | 第140-142页 |
·产业生态与产业集聚 | 第142-145页 |
·生态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| 第145-146页 |
第三节 产业生态化集聚的实践——生态工业园区 | 第146-149页 |
·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| 第146-147页 |
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 | 第147-148页 |
·生态工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48-149页 |
第四节 我国产业生态化集聚路径 | 第149-156页 |
·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目标定位 | 第149-150页 |
·产业集群物质流模式分析 | 第150-151页 |
·路径之一: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,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共生体系培育并举 | 第151-154页 |
·路径之二:引入第三方治理,实现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区域协调互动 | 第154-156页 |
小结 | 第156-157页 |
第八章 我国工业发展概况与生态化实践 | 第157-173页 |
第一节 “十一五”中国工业发展概况 | 第157-160页 |
·工业经济快速发展,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| 第157-159页 |
·重化工业比重继续提高,产业结构稳步调整 | 第159-160页 |
第二节 “十一五”中国工业资源能源消费和利用情况 | 第160-164页 |
·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| 第160-162页 |
·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| 第162-163页 |
·工业能源总体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| 第163-164页 |
第三节 我国产业调整的政策措施 | 第164-170页 |
·2000 年-2010 年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措施 | 第164-168页 |
·2000-2010 年产业组织调整主要措施 | 第168-170页 |
第四节 “十一五”期间我国工业生态化转型升级的经验 | 第170-173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重要手段 | 第170-171页 |
·技术进步成为推动我国工业生态化转型的主要力量 | 第171页 |
·政府引导是现实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有力保证 | 第171-172页 |
·国家财政投入有效带动企业生态化转型的积极性 | 第172页 |
·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是生态化转型的重要保障 | 第172-173页 |
第九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73-180页 |
第一节 基本结论 | 第173-177页 |
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 | 第177-179页 |
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179-1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0-186页 |
致谢 | 第186-18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88-1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