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4页 |
| 1.导论 | 第14-30页 |
| ·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| 第14-2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5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现状述评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的学理基础 | 第22-30页 |
| ·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| 第22-23页 |
| ·文化冲突与调适 | 第23-26页 |
| ·文化认同与错位 | 第26-28页 |
| ·“把关人”理论 | 第28-29页 |
| ·“涵化分析”理论 | 第29-30页 |
| 2.阐述与解析:中国武术与跨文化交流 | 第30-56页 |
| ·中国武术解读 | 第30-38页 |
| ·“武”之注解 | 第30-32页 |
| ·武术概念释义比较 | 第32-35页 |
| ·武术的高语境文化特征 | 第35-37页 |
| ·“武体”——“习武者”和“武术”的融合与辩证统一 | 第37-38页 |
| ·跨文化交流阐述 | 第38-46页 |
| ·何谓跨文化交流 | 第38-40页 |
| ·跨文化交流如何可能 | 第40-42页 |
| ·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| 第42-46页 |
| ·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解析 | 第46-56页 |
| ·交流包含的层面和含义 | 第47页 |
| ·武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| 第47-52页 |
| ·武术跨文化交流的责任与机遇 | 第52-56页 |
| 3.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表征 | 第56-83页 |
| ·竞技武术的跨文化表征与体现 | 第56-65页 |
| ·理念的吸纳融合 | 第57-58页 |
| ·竞赛规则的借鉴 | 第58-59页 |
| ·训练方法的吸收 | 第59-61页 |
| ·组织体系的构建 | 第61-63页 |
| ·技术体系的变革 | 第63-65页 |
| ·少林功夫的跨文化之旅 | 第65-71页 |
| ·“申遗”的跋涉之旅 | 第65-67页 |
| ·禅宗与少林武术的融合 | 第67-69页 |
| ·少林功夫舞台剧的跨文化创作与巡演 | 第69-70页 |
| ·海外少林寺文化中心的跨文化构建与交流 | 第70-71页 |
| ·截拳道跨文化交流的辉煌传奇 | 第71-76页 |
| ·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奠定哲学基础 | 第71-72页 |
| ·武术对国外武道的融合促成截拳道 | 第72-74页 |
| ·李小龙跨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影响 | 第74-75页 |
| ·李小龙跨文化交流的“文化调试”担当 | 第75-76页 |
| ·“武侠片”——新的中国电影类型 | 第76-82页 |
| ·电影对武术的吸纳与融和 | 第77页 |
| ·武侠片——诞生中国的电影类型 | 第77-78页 |
| ·武术成就中国电影的历史辉煌 | 第78-80页 |
| ·武侠片促进了武术的跨文化交流 | 第80-81页 |
| ·武术、武侠片肩负的历史责任 | 第81-82页 |
| ·武术跨文化交流的变革特征与规律 | 第82-83页 |
| 4.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向度 | 第83-100页 |
| ·古代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流 | 第83-85页 |
| ·近代(民国)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流 | 第85-87页 |
| ·“精武体育会”的跨文化发展 | 第85-86页 |
| ·中央国术馆的武术跨文化交流 | 第86-87页 |
| ·现代(新中国)武术的跨文化交流 | 第87-97页 |
| ·竞技武术的跨文化诞生 | 第87-92页 |
| ·竞技武术的“公共外交”担当 | 第92-94页 |
| ·少林功夫的公共外交辅助 | 第94-95页 |
| ·武术国际化的跨文化新发展 | 第95-97页 |
| ·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特征与规律 | 第97-98页 |
| ·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定位 | 第98-100页 |
| 5.第三方的参照与借鉴—京剧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与创新 | 第100-109页 |
| ·“京剧”成功”申遗”的思索 | 第100-103页 |
| ·京剧跨文化交流的三次“里程碑” | 第103-105页 |
| ·“动作京剧”与“交响京剧”诞生 | 第105-107页 |
| ·“动作京剧”的跨文化生成 | 第105-106页 |
| ·“交响京剧”的跨文化惊艳 | 第106-107页 |
| ·京剧跨文化交流变革对武术的启示与借鉴 | 第107-109页 |
| 6.孔子学院:武术“分众传播”个案分析 | 第109-117页 |
| ·“分众”与“分众”传播 | 第109-110页 |
| ·孔子学院基本情况分析 | 第110-111页 |
| ·武术广泛的基础有助于实行“分众传播” | 第111-112页 |
| ·武术在孔子学院实施“分众传播”的模式 | 第112-113页 |
| ·融合型传播模式 | 第112页 |
| ·依托型传播模式 | 第112-113页 |
| ·松散型传播模式 | 第113页 |
| ·武术在孔子学院实行“分众传播”的措施 | 第113-117页 |
| ·重视技术与文化传播并进 | 第113-114页 |
| ·量身定做武术教学内容和教材 | 第114-115页 |
| ·转变推广理念、实施分众传播 | 第115页 |
| ·积极利用“新媒体”传播中国武术 | 第115-117页 |
| 7.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宏观思考 | 第117-123页 |
| ·文化外宣的国家意识 | 第117-118页 |
| ·加大武术文化的外宣力度 | 第118-119页 |
| ·“互惠双赢”的诉求 | 第119-120页 |
| ·打破壁垒、整合资源 | 第120-123页 |
| 8.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原则 | 第123-130页 |
| ·“他者原则” | 第123-125页 |
| ·“因人之言而言” | 第123页 |
| ·英语、汉语的双语同步使用 | 第123-124页 |
| ·对武术理论知识的“二次编码” | 第124-125页 |
| ·宏观与微观并行原则 | 第125-127页 |
| ·“技术”与“文化”并举的多层次交流 | 第125-126页 |
| ·人际交流的“主体间性思维”转换 | 第126页 |
| ·大众传媒的“桥”与“沟” | 第126-127页 |
| ·“包容平等”交流原则 | 第127-130页 |
| ·合理的跨文化交流态度 | 第127-128页 |
| ·平等、双向的交流理念 | 第128-129页 |
| ·“和而不同”的诉求 | 第129-130页 |
| 9.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的策略 | 第130-137页 |
| ·强调“把关人”“主体”策略 | 第130-131页 |
| ·注重“涵化分析”受众策略 | 第131-132页 |
| ·实施“双重编码”策略 | 第132-133页 |
| ·强化“议程设置”策略 | 第133-135页 |
| ·施行“分众传播”策略 | 第135-137页 |
| 10.结论与建议 | 第137-141页 |
| ·结论 | 第137-140页 |
| ·建议 | 第140-1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1-148页 |
| 致谢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