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(一)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5页 |
1.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2页 |
2.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2-15页 |
(三)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1. 调查地点与调查对象 | 第15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3. 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一、 墨玉县社会经济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概况 | 第17-25页 |
(一) 墨玉县社会经济 | 第17-20页 |
1. 农业 | 第17-18页 |
2. 畜牧业 | 第18页 |
3. 林业 | 第18-19页 |
4. 工业 | 第19页 |
5. 其他行业 | 第19-20页 |
(二) 墨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转移措施 | 第20-25页 |
1. 墨玉县人口与农民收入 | 第20-21页 |
2. 墨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| 第21-23页 |
3. 墨玉县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| 第23-25页 |
二、 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| 第25-44页 |
(一) 奎雅乡与阿其克乌依村概况 | 第25-27页 |
1. 奎雅乡及阿其克乌依村基本情况 | 第25-26页 |
2.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的背景和经过 | 第26-27页 |
(二)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考量 | 第27-44页 |
1.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构成 | 第27-37页 |
2.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的特点 | 第37-40页 |
3.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变化 | 第40-44页 |
三、 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| 第44-51页 |
(一) 农民的思想观念 | 第44-46页 |
1. 宗教思想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2. “等、靠、要”的帮扶思想 | 第46页 |
(二) 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及劳动技能缺乏 | 第46-48页 |
(三) 农业生产方式 | 第48-49页 |
(四) 政府培训经费有限,受培训农民基数庞大 | 第49-51页 |
四、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民族关系 | 第51-57页 |
(一) 外出务工农民与兵团汉族农民之间的关系 | 第51-53页 |
1. 语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2.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(二) 外出务工农民与新疆城市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| 第53-55页 |
1. 经济活动交往中的互利合作关系 | 第53-54页 |
2. 日常生活交往 | 第54-55页 |
(三) 外出务工农民与内地汉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| 第55-57页 |
五、 和田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| 第57-65页 |
(一) 取得的成就 | 第57-59页 |
1. 劳务收入快速增长 | 第57-58页 |
2. 思想观念加快转变 | 第58-59页 |
3. 高素质技术型农民凸显 | 第59页 |
(二) 存在的问题 | 第59-61页 |
1. 思想保守,观念落后 | 第59-60页 |
2. 知识文化偏低,技术能力缺乏 | 第60页 |
3. 土地流转机制制约劳动力转移 | 第60页 |
4. 乡土情结 | 第60-61页 |
(三) 对策建议 | 第61-65页 |
1. 加强舆论宣传,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| 第61页 |
2.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,提高农民素质 | 第61-63页 |
3. 发展城乡经济,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| 第63-65页 |
结束语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清单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