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与完善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导言 | 第11-13页 |
一、缘起意义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范围 | 第11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和路径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取保候审的基本理论 | 第13-19页 |
第一节 取保候审的概念、特征和价值 | 第13-14页 |
一、取保候审的概念 | 第13页 |
二、取保候审的特征 | 第13-14页 |
三、取保候审的价值 | 第14页 |
第二节 1979年以后取保候审的法律沿革 | 第14-16页 |
一、立法沿革 | 第14-16页 |
二、小结 | 第16页 |
第三节 取保候审的基本内容 | 第16-19页 |
一、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| 第16-17页 |
二、取保候审的启动方式 | 第17页 |
三、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 | 第17页 |
四、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司法实践的现状 | 第19-26页 |
第一节 调研数据 | 第19-22页 |
一、总体数据 | 第19-20页 |
二、影响取保候审的因素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调研数据的分析 | 第22页 |
第三节 真实案例 | 第22-26页 |
一、重复取保候审 | 第23页 |
二、保证方式存在争议 | 第23页 |
三、取保候审期限被滥用为办案期限 | 第23-24页 |
四、保而不侦导致证据灭失 | 第24页 |
五、缺乏司法监督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取保候审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6-39页 |
第一节 司法理念的落后 | 第26页 |
第二节 制度层面的缺陷 | 第26-33页 |
一、侦查机关裁量肆意,缺乏有效监督 | 第26-27页 |
二、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缺乏衡量标准 | 第27-29页 |
三、保证方式的争议 | 第29-31页 |
四、取保候审的期限设置不合理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工作机制的缺失 | 第33-39页 |
—、“保而不侦、保而不诉、保而不审”现象司空见惯 | 第33-35页 |
二、决定机关不通知执行机关 | 第35-39页 |
第四章 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| 第39-52页 |
第一节 理念层面 | 第39-41页 |
一、保障人权原则 | 第39-40页 |
二、无罪推定原则 | 第40页 |
三、正当程序原则 | 第40-41页 |
四、司法效率原则 | 第41页 |
第二节 立法层面 | 第41-47页 |
一、出台《评估指南》,明确取保候审判断标准 | 第41-43页 |
二、丰富保证方式,提高取保候审适用率 | 第43-45页 |
三、加强外部监督,引入司法审查 | 第45-46页 |
四、修改取保候审期限规定 | 第46-47页 |
五、将案件请示制度化 | 第47页 |
第三节 机制层面 | 第47-52页 |
一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| 第47-50页 |
二、清理和废止不合理的考核机制 | 第50页 |
三、对部分被取保候审者采用电子监控措施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后记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