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镍—锰基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的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28页
   ·引言第10页
   ·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第10-15页
     ·锂离子电池的产生与发展第10-11页
     ·锂离子电池的优点与缺点第11-13页
     ·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第13-14页
     ·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4-15页
   ·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第15-21页
     ·层状正极材料第15-17页
     ·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第17-20页
     ·尖晶石材料第20-21页
   ·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 LiNi_(0.5)Mn_(1.5)O_4第21-28页
     ·LiNi_(0.5)Mn_(1.5)O_4概述第21页
     ·LiNi_(0.5)Mn_(1.5)O_4的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·LiNi_(0.5)Mn_(1.5)O_4的合成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·LiNi_(0.5)Mn_(1.5)O_4的改性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离子掺杂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表面包覆第25页
     ·对材料 LiNi_(0.5)Mn_(1.5)O_4缺点的改善方法第25-28页
第二章 实验仪器与方法第28-36页
   ·实验药品第28-29页
   ·实验仪器第29页
   ·材料表征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·X 射线衍射技术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第30页
     ·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第30页
   ·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0-36页
     ·电池组装第30-32页
     ·电化学表征手段第32-36页
第三章 合成方法对 LiNi_(0.5)Mn_(1.5)O_4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6-58页
   ·引言第36页
   ·固相法第36-39页
     ·合成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·样品性能测试第36-39页
   ·溶胶凝胶法第39-43页
     ·合成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·以柠檬酸为配体的配比选择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以草酸为配体的配比选择第41-43页
   ·水热法第43-50页
     ·传统水热法第43-46页
     ·模板剂辅助的水热法第46-50页
   ·共沉淀法第50-55页
     ·有机共沉淀第50-51页
     ·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有机共沉淀法第51-53页
     ·模板剂辅助的有机共沉淀法第53-55页
   ·小结第55-58页
第四章 LiNi_(0.5)Mn_(1.5)O_4的掺杂改性研究第58-76页
   ·引言第58页
   ·合成方法第58页
   ·单掺阳离子第58-65页
     ·Al 离子掺杂第58-59页
     ·Fe 离子掺杂第59-60页
     ·Co 离子掺杂第60-61页
     ·Cr 离子掺杂第61-63页
     ·Mg 离子掺杂第63-65页
   ·单掺阴离子:F 离子掺杂第65-71页
   ·阴阳离子共同掺杂第71-74页
   ·小结第74-76页
第五章 LiNi_(0.5)Mn_(1.5)O_4的表面包覆改性第76-90页
   ·引言第76页
   ·LiV_3O_8包覆改性第76-87页
     ·水热法制备包覆层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·制备方法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·后处理方式为搅拌 5h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·后处理方式为搅拌+超声第78-79页
     ·液相法制备包覆层第79-87页
       ·合成方法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后处理方式为搅拌 5h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·后处理方式为搅拌+超声第81-87页
   ·小结第87-90页
第六章 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第90-100页
   ·正极材料制备工艺流程第90-91页
   ·锂离子电池生产流程第91-100页
第七章 结论与展望第100-102页
参考文献第102-108页
致谢第108-110页
附录第110页

论文共11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研究
下一篇:刺激响应性聚合物/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