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制度性因素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·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8-22页 |
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相关文献评述 | 第22-37页 |
·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| 第22-27页 |
·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过程 | 第22-25页 |
·比较优势理论的悖论与创新 | 第25-27页 |
·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延伸 | 第27-32页 |
·新制度经济学的边界和演进 | 第27-30页 |
·新制度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延伸 | 第30-32页 |
·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的研究 | 第32-35页 |
·主流产业经济理论中的制造业发展与转型 | 第32-34页 |
·开放经济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转型研究 | 第34-35页 |
·总体评价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理论框架 | 第37-47页 |
·核心概念界定 | 第37-42页 |
·比较优势 | 第37-38页 |
·制度变量 | 第38-40页 |
·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| 第40-42页 |
·一般逻辑规则 | 第42-43页 |
·总体框架体系 | 第43-47页 |
第四章 企业层面的制度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| 第47-68页 |
·引言 | 第47-49页 |
·理论分析 | 第49-55页 |
·理论模型Ⅰ | 第49-51页 |
·理论模型Ⅱ | 第51-55页 |
·实证分析 | 第55-66页 |
·实证模型 | 第55-56页 |
·变量选取、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56-58页 |
·初步经验观察 | 第58-61页 |
·实证结果及分析 | 第61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市场层面的制度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| 第68-95页 |
·引言 | 第68-72页 |
·理论分析 | 第72-77页 |
·基准模型 | 第72-75页 |
·拓展情形 | 第75-77页 |
·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| 第77-80页 |
·测度方法及数据 | 第77-78页 |
·测度结果及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实证分析 | 第80-92页 |
·实证模型 | 第80-81页 |
·变量选取、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81-83页 |
·初步经验观察 | 第83-86页 |
·实证结果及分析 | 第86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第六章 国家层面的制度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| 第95-122页 |
·引言 | 第95-98页 |
·理论分析 | 第98-108页 |
·基准模型 | 第98-102页 |
·拓展情形 | 第102-108页 |
·实证分析 | 第108-120页 |
·实证模型 | 第108-109页 |
·变量选取、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109-112页 |
·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 | 第112-117页 |
·稳健性检验 | 第117-1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0-122页 |
第七章 基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政策含义 | 第122-131页 |
·对转变外贸要素结构的启示 | 第122-125页 |
·对转变外贸市场分布的启示 | 第125-127页 |
·对转变贸易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启示 | 第127-128页 |
·对转变开放型经济收益分配格局的启示 | 第128-13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31-134页 |
全文结论 | 第131-133页 |
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133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53页 |
附录 | 第153-16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62-163页 |
致谢 | 第163-16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