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33页 |
·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富氧燃烧技术发展概况 | 第19-25页 |
·常压富氧燃烧技术 | 第20-21页 |
·增压富氧燃烧技术 | 第21-2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5-28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8-31页 |
·本文的研究口的与内容 | 第31-33页 |
第2章 高压烟气热力学性质及其换热特性研究 | 第33-57页 |
·引言 | 第33-34页 |
·高压实际混合气体热力学性质求解模型 | 第34-43页 |
·密度求解模型 | 第34-37页 |
·定压比热容求解模型 | 第37-38页 |
·动力黏度求解模型 | 第38-39页 |
·导热系数求解模型 | 第39-41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41-43页 |
·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压力对烟气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46-56页 |
·烟气流速不变时压力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·受热面结构不变时压力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| 第48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3章 高压混合气体水平管内冷凝放热理论与试验研究 | 第57-76页 |
·引言 | 第57-58页 |
·高压含湿混合气体在水平管内冷凝放热的理论分析 | 第58-64页 |
·含湿混合气体在水平管内冷凝放热的机理 | 第58-59页 |
·高压含湿混合气体在水平管内冷凝放热的理论模型 | 第59-64页 |
·试验研究 | 第64-70页 |
·实验台简介 | 第64-65页 |
·试验系统及参数 | 第65-67页 |
·试验仪器标定 | 第67-69页 |
·试验操作流程 | 第69页 |
·试验数据处理 | 第69-7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5页 |
·试验系统验证 | 第70-71页 |
·无凝结和有凝结发生时的换热系数比较 | 第71-72页 |
·压力对混合气体冷凝放热系数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水蒸汽含量对混合气体凝结换热系数的影响 | 第73页 |
·壁面温度对混合气体凝结换热系数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 | 第74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4章 高压混合气体横掠管束冷凝放热的试验研究 | 第76-87页 |
·引言 | 第76页 |
·混合气体横掠管束冷凝放热分析 | 第76-78页 |
·试验研究 | 第78-82页 |
·试验系统 | 第78-80页 |
·试验流程 | 第80-81页 |
·试验工况及研究内容 | 第81-82页 |
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82-86页 |
·无凝结和有凝结发生时的换热系数比较 | 第82-83页 |
·压力和雷诺数对凝结换热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·过热度对凝结换热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·水蒸汽含量对凝结换热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5章 对流受热面设计与优化 | 第87-101页 |
·引言 | 第87-88页 |
·遗传算法简介 | 第88-89页 |
·计算方法与优化模型 | 第89-92页 |
·压降计算方法 | 第89-90页 |
·(?)经济性模型 | 第90-91页 |
·受热面结构优化方法 | 第91-92页 |
·优化对象 | 第92-93页 |
·优化结果分析 | 第93-100页 |
·热力计算结果 | 第93-94页 |
·省煤器优化结果分析 | 第94-98页 |
·过热器和再热器优化结果 | 第98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6章 高压含灰气流对受热面管束磨损研究 | 第101-117页 |
·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02页 |
·物理模型 | 第102-105页 |
·气相流场数学模型 | 第103-104页 |
·颗粒运动模型 | 第104-105页 |
·颗粒与管壁的碰撞和反弹模型 | 第105页 |
·磨损模型 | 第105-111页 |
·模型选择 | 第107-109页 |
·入射角函数及磨损量与壁面材料和颗粒入射角的关系 | 第109-110页 |
·磨损量和颗粒流速及颗粒直径的关系 | 第110-111页 |
·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111-116页 |
·连续相流场 | 第111-112页 |
·颗粒相运动状态 | 第112-113页 |
·磨损位置对比 | 第113-115页 |
·磨损速率对比 | 第115-11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0页 |
·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·下一阶段工作的展望 | 第119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3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30-13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32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