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作者简介 | 第1-7页 |
| 摘要 | 第7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26页 |
| §1.1 选题背景 | 第18-21页 |
| 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形势严峻 | 第18-19页 |
| ·流域水土治理任务艰巨 | 第19-21页 |
| ·梁子湖生态保护地位突出 | 第21页 |
| §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| §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3-2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| 第二章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综述 | 第26-40页 |
| §2.1 流域基本问题论述 | 第26-31页 |
| ·流域的特征 | 第27-28页 |
| ·流域土地利用的特点 | 第28-30页 |
| ·流域土地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 | 第30-31页 |
| §2.2 关于流域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| 第31-34页 |
| ·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| 第31-33页 |
| ·关于流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| 第33-34页 |
| §2.3 关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面的研究 | 第34-38页 |
| ·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产生的背景 | 第34-35页 |
| ·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其他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·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一般技术路线与步骤 | 第37-38页 |
| §2.4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38-40页 |
| 第三章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理论体系 | 第40-53页 |
| §3.1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理论基础 | 第40-43页 |
| ·地域分异理论 | 第40-41页 |
| ·圈层结构理论 | 第41页 |
| ·系统工程理论 | 第41页 |
| ·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41-42页 |
| ·人地协调理论 | 第42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2-43页 |
| §3.2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目标、原则和依据 | 第43-45页 |
| ·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目标 | 第43-44页 |
| ·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| 第44-45页 |
| ·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依据 | 第45页 |
| §3.3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分类 | 第45-48页 |
| §3.4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 | 第48-49页 |
| §3.5 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§3.6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第四章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法体系 | 第53-69页 |
| §4.1 地理空间分区的一般方法论述 | 第53-57页 |
| ·地理空间分区方法分类 | 第53-54页 |
| ·图件叠置法 | 第54页 |
| ·主导因素法 | 第54-55页 |
| ·指标体系法 | 第55页 |
| ·系统聚类法 | 第55-57页 |
| ·综合分析法 | 第57页 |
| §4.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常用方法 | 第57-59页 |
| §4.3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方法 | 第59-65页 |
| ·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综合分析分区法 | 第60-62页 |
| ·基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的系统聚类法 | 第62-65页 |
| §4.4 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指标体系研究 | 第65-67页 |
| 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65-66页 |
| ·指标因子的选取 | 第66-67页 |
| 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67页 |
| §4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第五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69-83页 |
| §5.1 自然条件 | 第69-74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69-71页 |
| ·地质条件及地形地貌 | 第71-72页 |
| ·水文与水质 | 第72-73页 |
| ·流域的湖泊面积历史演变 | 第73页 |
| ·气候特征 | 第73-74页 |
| ·土壤及植被 | 第74页 |
| §5.2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74-78页 |
| ·流域行政区划概况 | 第74-76页 |
| 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76-78页 |
| §5.3 研究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概况 | 第78-83页 |
| ·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| 第78-81页 |
| ·梁子湖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 | 第81-83页 |
| 第六章 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| 第83-113页 |
| §6.1 分区原则与依据 | 第83-85页 |
| ·分区原则 | 第83-84页 |
| ·分区依据 | 第84-85页 |
| ·数据收集与处理 | 第85页 |
| §6.2 分区单元的划定 | 第85-87页 |
| §6.3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| 第87-93页 |
| ·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决策树模型构建 | 第87-92页 |
| ·基于决策树模型综合分析法的分区方案 | 第92-93页 |
| §6.4 基于系统聚类法的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| 第93-105页 |
| ·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| 第93-96页 |
| ·指标数据处理 | 第96-99页 |
| ·系统聚类分析 | 第99-104页 |
| ·基于系统聚类法的分区方案 | 第104-105页 |
| §6.5 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 | 第105-111页 |
| ·两种分区方案的对比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| ·分区方案的确定 | 第107-110页 |
| ·各功能区基本情况分析 | 第110-111页 |
| §6.6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| 第七章 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模式构建 | 第113-118页 |
| §7.1 各功能区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| 第113-115页 |
| §7.2 梁子湖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| 第115-118页 |
|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18-122页 |
| §8.1 研究结论 | 第118-120页 |
| §8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20页 |
| §8.3 问题讨论 | 第120-122页 |
| 致谢 | 第122-12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3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