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4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4-15页 |
1 前言 | 第15-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44页 |
·材料 | 第17-25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17页 |
·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 | 第17页 |
·实验所用细胞株 | 第17-18页 |
·实验所用质粒 | 第18页 |
·实验用引物 | 第18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18-21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1-22页 |
·主要试剂配制 | 第22-25页 |
·方法 | 第25-44页 |
·非可控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·动物处理及标本收集 | 第26-27页 |
·小鼠肠道组织病理切片制作及阅片 | 第27-28页 |
·免疫组化 | 第28-30页 |
·QRT-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| 第30-33页 |
·酶联免疫吸附实验(ELISA)检测血清中目标分子表达情况 | 第33-34页 |
·蛋白免疫印迹(WESTERN BLOT) | 第34-35页 |
·MIRNA表达水平检测 | 第35-37页 |
·SAA3稳定过表达细胞系的构建 | 第37页 |
·PRNAT-U6.1/MIR-204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7-38页 |
·PRNAT-U6.1/MIR-204过表达载体瞬时转染细胞 | 第38页 |
·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 | 第38-41页 |
·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| 第41页 |
·细胞药物敏感性实验(MTS试验) | 第41-42页 |
·细胞免疫荧光 | 第42页 |
·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| 第42-43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43-44页 |
3 结果 | 第44-79页 |
·小鼠模型中SAA3、S100A8和S100A9的表达模式 | 第44-50页 |
·AOM/DSS小鼠模型的构建 | 第44-46页 |
·SAA3、S100A8和S100A9 MRNA的表达 | 第46-47页 |
·SAA3、S100A8和S100A9在血清中的表达 | 第47-48页 |
·SAA3、S100A8和S100A9在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 | 第48-49页 |
小结 | 第49-50页 |
·SAA3、S100A8和S100A9之间的环路及作用机制研究 | 第50-61页 |
·S100A8和S100A9激活PI3K/AKT/NF-KB通路上调SAA3 | 第51-56页 |
·MAPK/ERK通路负调控S100A8和S100A9对SAA3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SAA3抑制MIR-204而促进S100A9的表达 | 第58-61页 |
小结 | 第61页 |
·SAA3在结肠癌上皮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| 第61-73页 |
·SAA3高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| 第61-66页 |
·SAA3活化MAPK/ERK而增加B-CATENIN的活性 | 第66-73页 |
小结 | 第73页 |
·SAA3、S100A8和S100A9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| 第73-79页 |
·组织芯片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数据库 | 第73页 |
·SAA3、S100A8和S100A9在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中的表达 | 第73-76页 |
·SAAv S100A8和S100A9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SAAx S100A8和S100A9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| 第77-78页 |
小结 | 第78-79页 |
4 讨论 | 第79-95页 |
·非可控性结肠炎与非可控性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 | 第79-81页 |
·肿瘤相关炎症微环境对肿瘤形成、进展、侵袭转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| 第81-82页 |
·肿瘤相关炎症微环境中 “S100A8/S100A9-PI3K/AKT/NF-KB-SAA3 - miR-204"旁分泌环路在非可控性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| 第82-89页 |
·SAA3、S100A8和S100A9及相关信号通路是连接肿瘤细胞与炎症微环境的纽带 | 第82-86页 |
·PBK/AKT/NF-kB信号通路在巨嗟细胞SAA3 - S100A8 - S100A9正反馈环路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| 第86-87页 |
·巨II细胞中SAA3通过抑制miR-204的表达上调S100A9的表达 | 第87-89页 |
·MAPK/ERK信号通路在巨隨细胞SAA3-S100A8-S100A9环路中起负反馈作用,维持内环境稳态平衡是防止肿瘤进展的关键 | 第89-90页 |
·肿瘤细胞中SAA3活化MAPK/ERK及Wnt/p-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増殖及侵袭转移 | 第90-95页 |
5 结论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5页 |
综述 | 第105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2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