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5页 |
| 1 前言 | 第15-26页 |
| ·罪犯群体的人格特征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行为 | 第17-19页 |
| ·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与犯罪行为 | 第19-21页 |
| ·成人依恋、攻击行为与罪犯人格 | 第21-22页 |
| ·罪犯决策行为与人格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意义、目的和研究假设 | 第23-26页 |
| 2 研究一:罪犯群体人格特征及其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| 第26-55页 |
| ·引言 | 第26页 |
| ·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26-28页 |
| ·研究工具 | 第28页 |
| ·研究程序 | 第28页 |
| ·结果 | 第28-49页 |
| ·罪犯的人格特点 | 第28-37页 |
| ·罪犯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 | 第37-44页 |
| ·罪犯人格特点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| 第44-49页 |
| ·讨论 | 第49-54页 |
| ·罪犯人格特征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罪犯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·家庭教养方式与罪犯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3 研究二:罪犯群体人格特征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| 第55-72页 |
| ·引言 | 第55-56页 |
| ·方法 | 第56-57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56页 |
| ·研究工具 | 第56页 |
| ·研究程序 | 第56-57页 |
| ·结果 | 第57-68页 |
| ·罪犯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特点 | 第57-59页 |
| ·罪犯人格障碍倾向在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上的比较 | 第59-64页 |
| ·领悟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与罪犯人格特征的相关 | 第64-65页 |
| ·罪犯的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、人格与犯罪类型的关系 | 第65-68页 |
| ·讨论 | 第68-70页 |
| ·罪犯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特征 | 第68页 |
| ·罪犯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关系 | 第68-69页 |
| ·领悟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、人格特质与犯罪行为类型的关系 | 第69-70页 |
| ·小结 | 第70-72页 |
| 4 研究三 罪犯群体人格特征与成人依恋及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| 第72-89页 |
| ·引言 | 第72-73页 |
| ·方法 | 第73-74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73页 |
| ·研究工具 | 第73-74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74页 |
| ·结果 | 第74-85页 |
| ·罪犯的人格特点 | 第74-77页 |
| ·不同犯罪类型的成人依恋及攻击行为的比较 | 第77-78页 |
| ·罪犯人格特点和成人依恋、攻击行为的一般相关 | 第78-79页 |
| ·罪犯人格特点与成人依恋、攻击行为的典型相关 | 第79-82页 |
| ·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罪犯人格及攻击行为的方差分析 | 第82-83页 |
| ·罪犯人格与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| 第83-85页 |
| ·讨论 | 第85-88页 |
| ·罪犯的大五人格和冲动性人格特点分析 | 第85-86页 |
| ·罪犯人格特征和成人依恋、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 | 第86-88页 |
| ·小结 | 第88-89页 |
| 5 研究四:罪犯群体人格特征与决策行为的关系研究 | 第89-108页 |
| ·引言 | 第89-90页 |
| ·方法 | 第90-96页 |
| ·被试 | 第90-91页 |
| ·实验设备与材料 | 第91-94页 |
| ·实验设计与程序 | 第94-96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96-104页 |
| ·罪犯在DDT任务中的特点分析 | 第96-98页 |
| ·罪犯在IGT任务中的特点分析 | 第98-102页 |
| ·罪犯人格特征与DDT、IGT的关系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| ·讨论 | 第104-107页 |
| ·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| 6 总结 | 第108-111页 |
| 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08页 |
| ·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| ·主要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109-11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1-120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120-1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4-126页 |
| 附录 | 第126-142页 |
| 致谢 | 第142-143页 |
| 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43-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