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岭山地红桦林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维持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2页 |
·立题背景 | 第15-16页 |
·群落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·群落的结构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| 第18页 |
·群落的演替 | 第18-20页 |
·群落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7页 |
·群落稳定性的内涵及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·群落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机制 | 第23-27页 |
·红桦的研究现状 | 第27-30页 |
·红桦的生物学特性 | 第27-28页 |
·红桦的生境和分布 | 第28页 |
·红桦的生长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| 第28-29页 |
·红桦的更新 | 第29-30页 |
·红桦的用途 | 第30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| 第32-38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32-33页 |
·秦岭地质地貌 | 第32页 |
·秦岭气候状况 | 第32-33页 |
·植被及土壤状况 | 第3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34-38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秦岭红桦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与动态 | 第38-5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样地调查 | 第38页 |
·乔木层种重要值的计算 | 第38-39页 |
·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| 第39页 |
·种群径级结构的划分 | 第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53页 |
·红桦林群落的组成与区系特征 | 第39-42页 |
·红桦林群落的生境与外貌特征 | 第42-43页 |
·红桦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径级结构 | 第43-46页 |
·红桦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| 第46-49页 |
·红桦林群落的动态 | 第49-53页 |
·讨论 | 第53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秦岭红桦林的更新现状与特征 | 第55-6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1页 |
·天然红桦林的更新现状 | 第55-57页 |
·群落密度对更新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·采伐对红桦林更新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红桦林群落林隙特征及其更新 | 第63-7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63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63-69页 |
·红桦林林隙的数量特征及形成方式 | 第63-65页 |
·林隙与非林隙群落特征 | 第65-68页 |
·林隙的更新特征 | 第68-69页 |
·讨论 | 第69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秦岭红桦林群落的空间格局 | 第71-7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71-72页 |
·样地调查 | 第71-72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72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72-77页 |
·红桦的空间格局以及与其它树种的关联性 | 第72-74页 |
·红桦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| 第74-75页 |
·红桦不同发育阶段立木与残干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| 第75-77页 |
·讨论 | 第77-78页 |
·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七章 红桦群落种子雨与种子库 | 第79-8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80-81页 |
·种子雨收集 | 第80页 |
·种子库取样及其种子活力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81-84页 |
·红桦种子雨的散落特性 | 第81-82页 |
·红桦种子库的空间分布 | 第82-83页 |
·红桦种子的萌发活力 | 第83-84页 |
·讨论 | 第84页 |
·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八章 红桦林群落的稳定性 | 第85-9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85-88页 |
·稳定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85-86页 |
·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| 第86-87页 |
·乔木种间竞争指数 | 第87-8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8-93页 |
·不同红桦群落的稳定性 | 第88-89页 |
·不同海拔红桦群落的稳定性 | 第89-90页 |
·Godron 稳定性测定方法的检验 | 第90-91页 |
·红桦群落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| 第91-93页 |
·不同发育阶段红桦群落的稳定性 | 第93页 |
·讨论 | 第93-95页 |
·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96-102页 |
·结论 | 第96-97页 |
·讨论 | 第97-100页 |
·秦岭山地红桦林稳定性的维持机制 | 第97-99页 |
·本研究在红桦林经营中的应用 | 第99-100页 |
·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