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导论 | 第10-22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文献述评 | 第16-17页 |
·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19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·马克思主义农民价值观 | 第19-20页 |
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·价值观 | 第21页 |
·农村居民社会性价值观 | 第21-22页 |
2 社会性价值观及功能性分析 | 第22-27页 |
·社会性价值观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·价值观的构成 | 第22-23页 |
·社会性价值观的内涵 | 第23页 |
·社会性价值观的功能性分析 | 第23-27页 |
·社会性价值观对农村公共生活的导向作用 | 第24-25页 |
·社会性价值观对农村私人生活的引导作用 | 第25-27页 |
3 农村居民社会性价值观现状透视--以山东青州Y村农村居民价值观调查为例 | 第27-53页 |
·研究区域和样本特征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7页 |
·样本基本特征 | 第27-28页 |
·当前农村居民社会性价值观的现状 | 第28-48页 |
·农村居民人情交往中呈现出来的价值观 | 第28-40页 |
·农村居民产业交往中呈现出来的价值观 | 第40-45页 |
·农村居民文化交往中呈现出来的价值观 | 第45-48页 |
·当前农村居民社会性价值观的特征 | 第48-53页 |
·交往意识上的封建性 | 第48-50页 |
·漠视女性权利,重男轻女的观念 | 第50-51页 |
·农村社会交往的工具性 | 第51-53页 |
4 当前农村居民社会性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3-68页 |
·个体因素 | 第53-60页 |
·农村居民的年龄结构 | 第53-55页 |
·农村居民的性别差异 | 第55-56页 |
·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| 第56-58页 |
·农村居民的文化结构 | 第58-59页 |
·交往的差序格局 | 第59-60页 |
·社区因素 | 第60-65页 |
·政治参与氛围 | 第60-62页 |
·村庄村民舆论 | 第62-63页 |
·民俗民风状况 | 第63-64页 |
·村落经济水平 | 第64-65页 |
·国家因素 | 第65-68页 |
·国家政策、法律的倾向 | 第65-66页 |
·国家财政的支持情况 | 第66-68页 |
5 改善农村居民社会性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| 第68-76页 |
·发展经济,扩大产业交往 | 第68-71页 |
·增加收入,改善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 | 第68-70页 |
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,大力推进民生建设 | 第70-71页 |
·完善政策法规,提高村民自主参与程度 | 第71-73页 |
·建立对村民行为引导的法治模式 | 第71-72页 |
·探索建立与时俱进的礼制模式作为法治的补充 | 第72-73页 |
·立足乡土伦理,拓展文化交往 | 第73-76页 |
·完善农村文化设施的,加大教育投入 | 第73-74页 |
·强化村民的自主意识,合理的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归 | 第74-76页 |
6 基本结论与研究不足 | 第76-78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76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附录1:调查问卷 | 第81-87页 |
附录2: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