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| 第14-16页 |
1.3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对象范围 | 第15-16页 |
1.3.3 数据来源说明 | 第16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| 第20-26页 |
2.1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1页 |
2.1.1 伯格推—拉理论 | 第20页 |
2.1.2 韦伯工业区位论 | 第20-21页 |
2.1.3 配第克拉克理论 | 第21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1-24页 |
2.2.1 小城镇人口相关研究 | 第21页 |
2.2.2 人口集聚的研究视角 | 第21-23页 |
2.2.3 人口集聚的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 文献评述与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测度 | 第26-51页 |
3.1 山东省小城镇发展概况 | 第26-31页 |
3.1.1 数量变化 | 第26-28页 |
3.1.2 空间分布 | 第28-30页 |
3.1.3 社会经济 | 第30-31页 |
3.2 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测度指标构建 | 第31-35页 |
3.2.1 指标选取 | 第31-32页 |
3.2.2 指标测算 | 第32-33页 |
3.2.3 数据处理 | 第33-35页 |
3.3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及变化 | 第35-47页 |
3.3.1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 | 第35-41页 |
3.3.2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变化 | 第41-47页 |
3.4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发展类型划分 | 第47-4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特征分析 | 第51-75页 |
4.1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整体特征 | 第51-55页 |
4.2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 | 第55-63页 |
4.2.1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差异变化 | 第55-56页 |
4.2.2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差异构成 | 第56-59页 |
4.2.3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差异比较 | 第59-63页 |
4.3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的空间特征 | 第63-73页 |
4.3.1 小城镇人口集聚水平的空间关联 | 第63-66页 |
4.3.2 小城镇人口集聚变化的空间邻近性 | 第66-68页 |
4.3.3 小城镇人口集聚的方向性与重心 | 第68-70页 |
4.3.4 小城镇人口与土地的非均衡性 | 第70-7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5章 山东省小城镇人口集聚影响因素检验 | 第75-88页 |
5.1 小城镇人口集聚影响因素辨析 | 第75-76页 |
5.2 变量选择与研究方法 | 第76-77页 |
5.2.1 变量设置 | 第76-77页 |
5.2.2 研究方法 | 第77页 |
5.3 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| 第77-84页 |
5.3.1 总体样本检验 | 第77-79页 |
5.3.2 对不同区域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 | 第79-83页 |
5.3.3 对不同人口变化类型小城镇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5.4 影响因素的机制分析 | 第84-87页 |
5.4.1 产业经济发展 | 第85页 |
5.4.2 社会就业容量 | 第85-86页 |
5.4.3 政策制度环境 | 第86-8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8-92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8-89页 |
6.2 对策建议 | 第89-90页 |
6.2.1 促进非农产业集聚,扩大就业容量 | 第89页 |
6.2.2 重视社会服务建设,提升环境品质 | 第89-90页 |
6.2.3 分类制定小城镇差异化发展战略 | 第90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90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5-99页 |
附录 | 第99-12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124-125页 |
后记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