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7页 |
·选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页 |
·选题的背景 | 第17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页 |
·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17-24页 |
·农村金融市场 | 第17-18页 |
·社区信用和社区金融 | 第18-20页 |
·金融信息中介 | 第20页 |
·商业信用和农资赊欠 | 第20-21页 |
·交易成本和金融创新 | 第21-22页 |
·零售银行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邮政金融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研究思路和意义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框架示意图 | 第2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及信贷配给研究 | 第27-58页 |
·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| 第27-29页 |
·涉农贷款规模不断增大 | 第27-28页 |
·金融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 | 第28页 |
·金融服务种类逐渐丰富 | 第28-29页 |
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| 第29页 |
·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·农户贷款比重较低 | 第29页 |
·涉农贷款违约率较高 | 第29-30页 |
·信用贷款发展缓慢 | 第30-31页 |
·农村金融市场微观调查状况 | 第31-45页 |
·调查概况和样本选择 | 第31-32页 |
·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| 第32-33页 |
·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情况 | 第33-35页 |
·农户贷款情况及特点 | 第35-40页 |
·农户的资金融出情况 | 第40-41页 |
·农户的金融产品认知和需求 | 第41-44页 |
·农户信用状况和社会惩罚 | 第44-45页 |
·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配给 | 第45-51页 |
·信贷配给的原因 | 第46-47页 |
·信贷配给的分类 | 第47-49页 |
·信贷配给的研究机制设计 | 第49-50页 |
·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程度 | 第50-51页 |
·农村金融信贷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1-58页 |
·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信贷配给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4-58页 |
第三章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 | 第58-73页 |
·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沿革 | 第58-62页 |
·大清邮政金融业务(1898-1911 年) | 第58页 |
·民国邮政金融业务(1912-1948 年) | 第58-59页 |
·新中国邮政金融业务(1949-至今) | 第59-62页 |
·邮政金融板块的发展现状 | 第62-66页 |
·邮政储蓄银行 | 第62-64页 |
·中邮人寿保险公司 | 第64-65页 |
·中邮证券公司 | 第65页 |
·中邮创业基金管理公司 | 第65-66页 |
·邮政金融农村业务发展成效 | 第66-69页 |
·强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| 第66页 |
·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| 第66-68页 |
·创新涉农贷款产品 | 第68页 |
·加大信贷资金投放 | 第68-69页 |
·邮政金融发展农村业务的意义 | 第69-73页 |
·因势利导加快发展 | 第69-70页 |
·差异化竞争 | 第70-72页 |
·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农村邮政信贷业务产品创新设计 | 第73-94页 |
·农村信贷市场特点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农村信贷市场客户特点 | 第73页 |
·农村信贷市场特点 | 第73-74页 |
·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分析 | 第74-77页 |
·邮政小额贷款产品 | 第74-75页 |
·存在不足 | 第75-76页 |
·改进方向和设计思路 | 第76-77页 |
·农村信贷产品设计 | 第77-86页 |
·农村市场信贷配给成因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农村信贷代理人机制构建 | 第79页 |
·代理人机制保险效应分析 | 第79-81页 |
·代理人机制甄别效应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代理人机制惩罚效应分析 | 第82-85页 |
·代理人的收益 | 第85-86页 |
·代理人的来源和数量选择 | 第86-94页 |
·邮政分销业务 | 第86-88页 |
·邮政三农服务站的建设运行情况 | 第88-89页 |
·三农服务站作为代理人备选的优势 | 第89-90页 |
·代理人的最优数量 | 第90-92页 |
·代理制的运行效果——以分销业务为例 | 第92-94页 |
第五章 农村邮政信贷代理机理研究 | 第94-111页 |
·信息生产和组织效率 | 第94-95页 |
·对称信息下代理制的基准模型 | 第95-101页 |
·基本假定和基础合约 | 第96-97页 |
·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支付机制 | 第97-99页 |
·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努力水平 | 第99-101页 |
·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模型 | 第101-103页 |
·不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| 第103-108页 |
·逆向选择的基础模型 | 第103-105页 |
·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| 第105-108页 |
·事后私人信息的道德风险 | 第108-111页 |
第六章 邮政金融农村信贷的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| 第111-122页 |
·农户贷款和企业贷款的风险收益比较 | 第111-113页 |
·邮政农户贷款的可持续研究 | 第113-117页 |
·农户贷款的盈亏平衡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·邮政农村信贷与保险业务联动 | 第115-116页 |
·三农服务站功能强化 | 第116-117页 |
·农村金融市场联合——非正规金融正规化 | 第117-119页 |
·政府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| 第119-122页 |
·农村金融财政货币政策扶植机制 | 第119-120页 |
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| 第120页 |
·加大推进农业保险 | 第120-121页 |
·加宽完善农地制度建设 | 第121-122页 |
第七章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| 第122-125页 |
·结论 | 第122-124页 |
·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7页 |
附录 | 第137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