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9页 |
·种质特性测定 | 第11页 |
·部分生产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8页 |
·垂体特异转录因子 | 第12-15页 |
·载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 II | 第15-16页 |
·多巴胺受体 D1 基因 | 第16-17页 |
·卵细胞卵黄生成受体 | 第17-18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褐色菜鸭种质特性测定 | 第19-2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19页 |
·饲养管理 | 第19页 |
·免疫情况 | 第19页 |
·体型外貌与体尺体重测定 | 第19页 |
·生产性能测定 | 第19-20页 |
·蛋品质测定 | 第2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4页 |
·体型外貌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体重 | 第21-22页 |
·体尺 | 第22-23页 |
·繁殖性能 | 第23页 |
·蛋品质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讨论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褐色菜鸭生长曲线拟合与分析 | 第26-3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26页 |
·饲养管理 | 第26页 |
·免疫情况 | 第26页 |
·统计及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1页 |
·褐色菜鸭生长速度 | 第27-29页 |
·生长曲线拟合 | 第29-31页 |
·讨论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褐色菜鸭产蛋率曲线拟合 | 第33-3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3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33页 |
·饲养管理 | 第33页 |
·免疫情况 | 第33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6页 |
·周产蛋率变化 | 第33-34页 |
·产蛋率曲线拟合 | 第34-36页 |
·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五章 褐色菜鸭两个候选基因多态性分析 | 第38-5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8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38页 |
·采样 | 第38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及试验所需的试剂、药品来源及其配制步骤 | 第38-39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8页 |
·主要试剂药品及来源 | 第38页 |
·试剂配制 | 第38页 |
·分析工具软件 | 第38-39页 |
·试验具体方法与步骤 | 第39-45页 |
·血液 DNA 提取 | 第39页 |
·禽血基因组 DNA 浓度和纯度检测 | 第39-40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| 第40页 |
·引物设计及 PCR 扩增 | 第40-43页 |
·基因的测序 | 第43-4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7页 |
·DNA 提取 | 第45页 |
·POU1F1 基因第 2 内含子遗传多态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ApoVLDL-II 基因第 1 内含子遗传多态性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ApoVLDL-II 基因第 3 外显子遗传多态性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基因合并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附表 | 第67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