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·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文献评述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创新与局限 | 第18-19页 |
| ·创新 | 第18页 |
| ·局限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隐性垄断问题的理论解析 | 第19-26页 |
| ·传统垄断与市场失灵 | 第19-20页 |
| ·传统垄断基本概念 | 第19页 |
| ·垄断的不利影响——市场失灵 | 第19-20页 |
| ·互补品搭售与市场势力 | 第20-22页 |
| ·垄断市场的互补品搭售 | 第20页 |
| ·竞争市场的互补品搭售 | 第20-21页 |
| ·互补品搭售的结果——市场势力 | 第21-22页 |
| ·互补品搭售下的隐性垄断理论 | 第22-25页 |
| ·隐性垄断的概念和特点 | 第22页 |
| ·隐性垄断的表现 | 第22-23页 |
| ·隐性垄断的形成条件 | 第23-25页 |
| ·隐性垄断的危害及规制因素 | 第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物业费隐性垄断实现机制 | 第26-39页 |
| ·物业收费相关概念简介 | 第26-28页 |
| ·物业收费定价方式 | 第26页 |
| ·物业收费测算 | 第26-27页 |
| ·业主委员会 | 第27-28页 |
| ·物业收费概念小结 | 第28页 |
| ·物业收费问题的隐性垄断表现 | 第28-30页 |
| ·住房需求量固定且对业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| 第28页 |
| ·住房和物业服务之间狭义的互补关系 | 第28-29页 |
| ·物业服务的需求量可变且价格提高 | 第29-30页 |
| ·物业收费问题的隐性垄断条件 | 第30-36页 |
| ·业主认知行为导致隐性垄断的条件 | 第30-31页 |
| ·业主决策行为导致隐性垄断的条件 | 第31-34页 |
| ·物业互补性关系导致隐性垄断的条件 | 第34-35页 |
| ·物业企业锁定行为导致隐性垄断的条件 | 第35-36页 |
| ·物业收费问题的独特性 | 第36-38页 |
| ·提高产品 1 的购买策略不一定是产品 1 的价格降低 | 第37页 |
| ·两互补产品并非由一家供应商提供 | 第37页 |
| ·对产品 2 的价格控制并非任意 | 第37-38页 |
| ·隐性垄断的规制更加复杂 | 第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四章 物业费隐性垄断实证 | 第39-64页 |
| ·我国及广州地区物业收费概况 | 第39-41页 |
| ·我国物业收费概况 | 第39-40页 |
| ·广州物业收费概况 | 第40-41页 |
| ·广州小区物业的调研 | 第41-46页 |
| ·问卷设计及调研过程 | 第42-43页 |
| ·样本结构 | 第43-44页 |
| ·调研结果描述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·Logistic 回归分析 | 第46-63页 |
| ·Logistic 回归方法简介 | 第46-47页 |
| ·指标说明 | 第47-48页 |
| ·相关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·回归分析 | 第51-58页 |
| ·回归结果解释 | 第58-59页 |
| ·走访样本验证模型精度 | 第59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五章 物业收费隐性垄断的制度规制 | 第64-69页 |
| ·现行物业收费制度评价 | 第64-67页 |
| ·全国性法律过于笼统 | 第64页 |
| ·地方性的条例和办法法源层级太低 | 第64页 |
| ·未明确各监管主体责任归属 | 第64-65页 |
| ·“一刀切”规定加大成立业主大会的难度 | 第65页 |
| ·业主大会成立约束限制多于专业指导 | 第65页 |
| ·政府指导价格效力界限分歧 | 第65-66页 |
| ·“双过半”协商原则流于形式 | 第66页 |
| ·缺乏沟通协商机制 | 第66-67页 |
| ·物业费隐性垄断规制的建议 | 第67-68页 |
| ·强调业主委员会作用 | 第67页 |
| ·优化收费形式 | 第67-68页 |
| ·全面的物业企业信息公布 | 第68页 |
| ·扩宽业主参与平台 | 第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结论 | 第69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| 附录 | 第74-7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-77页 |
| 附件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