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民国时期女性婚姻解除权变迁的背景 | 第11-17页 |
第一节 社会近代化 | 第11-12页 |
一、 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| 第11页 |
二、 自然经济的解体 | 第11-12页 |
三、 职业女性的增加 | 第12页 |
第二节 法律近代化 | 第12-15页 |
一、 清末的法律改革 | 第12-13页 |
二、 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三、 男女平等原则的确立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近代化背景下的女性婚姻解除权变迁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从配角到主角:民国时期女性婚约解除权的变迁 | 第17-30页 |
第一节 婚约订立中的女性角色:从形式主角到实质主角 | 第18-23页 |
一、 形式上的主角——“听从亲命” | 第18-19页 |
二、 大理院的权变——潮流与习惯的较量 | 第19-21页 |
三、 实质上的主角——女性婚约自主权的确立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从“定婚”到“订婚”:婚约由身份走向契约 | 第23-28页 |
一、 定婚:女性不得擅自解除婚约 | 第23-25页 |
二、 大理院对女性婚约解除权的曲线回应 | 第25-26页 |
三、 订婚:婚约不得请求强迫履行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女性婚约解除责任的变迁 | 第28-30页 |
一、 责任主体的变迁 | 第28-29页 |
二、 从刑事责任到民事责任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从专权向平权:民国时期女性离婚权的变迁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限制女性离婚:专权主义的传统离婚制度 | 第30-32页 |
第二节 女性离婚理由的拓展:平权主义离婚制度的确立 | 第32-38页 |
一、 不堪同居之虐待 | 第32-34页 |
二、 重婚 | 第34-35页 |
三、 通奸 | 第35-37页 |
四、 恶意遗弃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离婚制度对女性的保护 | 第38-40页 |
一、 慰藉金制度 | 第38-39页 |
二、 别居制度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由从属到家属:民国时期妾“婚姻”解除权的变迁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由从属到家属:妾的法律地位的变化 | 第40-42页 |
一、 传统法律中妾的从属地位 | 第40页 |
二、 民国时期妾的法律地位的变迁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妾的“婚姻”解除权的变迁 | 第42-44页 |
一、 妾具有解除“婚姻”的主动权 | 第42-43页 |
二、 妾解除“婚姻”理由的拓展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妾具有过错损害赔偿请求权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民国时期女性婚姻解除权的实效与困境 | 第46-56页 |
第一节 民国时期女性婚姻解除的实效 | 第46-51页 |
一、 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二、 女性提起解除婚姻的主动性增强 | 第48-50页 |
三、 女性婚姻解除权实效的不平衡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女性婚姻解除权变迁的困境 | 第51-56页 |
一、 传统婚姻伦理的强大惯性 | 第51-52页 |
二、 法制的不健全 | 第52-54页 |
三、 主观原因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