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第1章 引言第12-30页
   ·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-15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-23页
     ·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勘探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深层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古油藏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 ·深层常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  ·页岩气研究现状第21-23页
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第23-26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第23页
     ·技术思路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可行性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完成主要工作量第26页
   ·取得的认识及创新性成果第26-30页
     ·主要认识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创新性成果第28-30页
第2章 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第30-99页
   ·地层对比第30-35页
     ·寒武系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奥陶系第32页
     ·志留系第32-35页
   ·烃源岩特征第35-53页
     ·岩石学特征第35-47页
     ·地球化学特征第47-53页
   ·储集层特征第53-82页
     ·川东南地区第53-60页
     ·乐山-龙女寺古隆起地区第60-64页
     ·米仓山地区第64-66页
     ·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储层发育段储集空间类型第66-71页
     ·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第71页
     ·深层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第71-78页
     ·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储层对比性研究第78-82页
   ·盖层特征第82-99页
     ·静态保存条件第82-84页
     ·动态保存条件第84-99页
第3章 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与震旦系古油藏比较性研究第99-125页
   ·储层沥青特征第99-106页
     ·震旦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寒武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·奥陶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·志留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第105-106页
   ·古油藏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·加里东—印支古隆起形成与演化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烃源岩特征及成烃演化史第107页
     ·优质"古"储层发育特征第107-109页
   ·下古生界与震旦系古油藏对比性研究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·储层沥青分布形态与古储层特征关系第109页
     ·震旦系古油藏特征第109-113页
     ·下古生界古油藏特征第113-114页
   ·川东南地区震旦系—古生界古油藏成藏和破坏过程第114-125页
     ·储层沥青来源分析第115-121页
     ·古油藏规模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·古油藏形成和破坏史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·古油藏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第124-125页
第4章 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第125-138页
   ·天然气成份特征及来源第125-128页
   ·重点气藏解剖第128-135页
     ·五科1井志留系气藏解剖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·建深1井志留系气藏解剖第130-135页
   ·下古生界常规油气成藏模式初探第135-136页
   ·下古生界与震旦系油气成藏比较性研究第136-138页
第5章 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第138-159页
   ·常规油气藏勘探前景第138-143页
     ·寒武系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·奥陶系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·志留系第142-143页
   ·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前景第143-159页
     ·寒武系第143-146页
     ·志留系第146-159页
结论第159-161页
致谢第161-162页
参考文献第162-17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70页

论文共1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松辽盆地永平油田油藏开发地质与开发部署研究
下一篇:致密气藏的储层特征与流体识别--以威东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