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的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隧道施工与地表沉降变形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隧道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所依托工程的概况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人和场隧道施工方案比选与参数优化 | 第20-39页 |
·隧道施工数值模拟理论分析 | 第20-22页 |
·依托工点概况及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22-27页 |
·依托工点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隧道施工方案及物理力学参数研究 | 第23-26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26-27页 |
·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| 第27-37页 |
·隧道施工工法比选分析 | 第27-32页 |
·初期支护优化分析 | 第32-36页 |
·锚杆直径优化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结论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隧道开挖对高层建筑影响的安全稳定性指标选择 | 第39-53页 |
·隧道—土体—建筑物相互作用体系 | 第39-41页 |
·隧道、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39-40页 |
·隧道、土体、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40页 |
·建筑物地基、基础、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40-41页 |
·隧道施工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·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损害形式 | 第41-43页 |
·建筑物的损害形式 | 第43-45页 |
·高层建筑的主要安全稳定性评判指标 | 第45-51页 |
·裂缝宽度控制标准 | 第45-46页 |
·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标准 | 第46-47页 |
·地面沉降的控制标准 | 第47-51页 |
·安全稳定性控制指标的选择 | 第51页 |
·结论 | 第51-53页 |
第4章 穿越高层建筑区隧道施工力学特性研究 | 第53-72页 |
·围岩与支护结构作用机理及最佳支护时机 | 第53-57页 |
·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时机的优化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依托工点概况及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8页 |
·隧道计算方案及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| 第58-59页 |
·隧道二衬支护时机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应力场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位移场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塑性区分析 | 第61页 |
·隧道穿越高层建筑段施工力学研究 | 第61-69页 |
·应力场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位移场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塑性区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建筑物敏感指标评判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建筑物沉降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建筑物裂缝分析 | 第70页 |
·结论 | 第70-72页 |
第5章 隧道监控量测数据信息反馈 | 第72-82页 |
·人和场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| 第72页 |
·监控量测的内容 | 第72-74页 |
·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| 第74-75页 |
·周边位移 | 第74页 |
·围岩压力 | 第74页 |
·钢支撑内力 | 第74-75页 |
·现场监控量测的流程、监测频率和数据采集 | 第75-76页 |
·监控量测的流程 | 第75页 |
·监测频率与数据采集 | 第75-76页 |
·数据处理成果分析及信息反馈 | 第76-81页 |
·周边位移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76-78页 |
·钢拱架内力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围岩接触应力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79-81页 |
·人和场隧道监控量测结论 | 第81-82页 |
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82-86页 |
·结论 | 第82-84页 |
·展望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