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制高科技犯罪的技术合理性反思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针对高科技犯罪特征的研究 | 第10页 |
| ·高科技犯罪的社会控制方面 | 第10-11页 |
| ·我国公安科技建设现状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文章的难点与重点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高科技犯罪对公共安全的威胁 | 第13-23页 |
| ·高科技的概念 | 第13-16页 |
| ·高科技犯罪 | 第16-19页 |
| ·高科技犯罪的主要形式 | 第19-23页 |
| ·信息技术犯罪 | 第19-20页 |
| ·生物科技犯罪 | 第20-21页 |
| ·化学科技犯罪 | 第21-23页 |
| 第三章 高科技犯罪的技术控制 | 第23-33页 |
| ·电子技术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| 第23-27页 |
| ·计算机技术与公安办公系统 | 第23-24页 |
| ·网络安全技术 | 第24-25页 |
| ·痕迹检测技术 | 第25-26页 |
| ·图像等数字处理技术 | 第26-27页 |
| ·现代生化技术 | 第27-29页 |
| ·心理特征鉴别技术 | 第27-28页 |
| ·DNA 身份鉴别技术 | 第28-29页 |
| ·现代通讯技术 | 第29-33页 |
| ·定位技术 | 第29-30页 |
| ·远距离视频监控技术 | 第30-33页 |
| 第四章 公安高科技应用的合理性的反思 | 第33-43页 |
| ·公安高科技对公民隐私权的威胁 | 第33-37页 |
| ·隐私 | 第33-34页 |
| ·隐私权 | 第34-35页 |
| ·公权与私权的抉择——评价标准问题 | 第35-37页 |
| ·高科技应用的可控性问题 | 第37-40页 |
| ·技术的自主性 | 第37-38页 |
| ·技术决定论 | 第38-39页 |
| ·公安科技运用的可控性 | 第39-40页 |
| ·公安高科技运用的标准 | 第40-43页 |
| ·技术准确性标准 | 第40-41页 |
| ·人本主义原则 | 第41-43页 |
| 第五章 高科技犯罪的社会控制主体建设 | 第43-53页 |
| ·我国公安人员素质现状 | 第43-45页 |
| ·高科技条件下公安队伍人才建设 | 第45-49页 |
| ·加强公安队伍人才建设 | 第45-46页 |
| ·专业人才的建设 | 第46-47页 |
| ·公安在职人员的教育提高 | 第47-48页 |
| ·建立科学化的用人激励机制 | 第48-49页 |
| ·公安院校建设 | 第49-53页 |
| ·我国公安院校发展状况 | 第49-50页 |
| ·建立与公安科技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| 第50-53页 |
| 结束语 | 第53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