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示意图 | 第7-13页 |
导论 | 第13-29页 |
(一) 研究缘起 | 第13-14页 |
(二) 相关研究回顾 | 第14-20页 |
1、火把节 | 第14-16页 |
2、祭祀歌舞艺术 | 第16-17页 |
3、彝族宗教文化 | 第17-18页 |
4、高峰彝族文化及大刀舞 | 第18-20页 |
(三) 理论方法 | 第20-28页 |
1、仪式象征性理论 | 第20-21页 |
2、文化圈和文化空间理论 | 第21-24页 |
3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| 第24-26页 |
4、艺术人类学理论 | 第26-28页 |
(四) 研究思路 | 第28-29页 |
一、固定场域:大刀舞生成的环境及文化具象 | 第29-36页 |
(一) 自然及人文环境 | 第29-30页 |
1、大、小花箐村 | 第30页 |
2、仓底村 | 第30页 |
(二) 火把节民俗文化展现 | 第30-36页 |
1、节日服饰 | 第31-32页 |
2、高峰打跳 | 第32-33页 |
3、斗牛、爬油杆 | 第33-34页 |
4、彝家饮食 | 第34-36页 |
二、刀光火影:火把节祭祀仪式中的大刀舞 | 第36-50页 |
(一) 大刀舞起源传说 | 第36-39页 |
(二) 大刀舞参与者 | 第39-44页 |
1、宗教祭司:毕摩 | 第39-41页 |
2、面具队 | 第41-42页 |
3、大刀队 | 第42-43页 |
4、伴奏队 | 第43页 |
5、令旗官 | 第43页 |
6、开路官 | 第43页 |
7、鸣炮队 | 第43页 |
8、旗队 | 第43-44页 |
9、执铁链者 | 第44页 |
10、观众 | 第44页 |
(三) 大刀舞仪式展演 | 第44-50页 |
1、六月二十四日:呼唤祖灵,叫魂献祭 | 第44-45页 |
2、六月二十七日:开光点眼,请神祭天 | 第45-47页 |
3、六月二十六日:挥刀斩魔,扫邪驱鬼 | 第47-48页 |
4、六月二十七日:仪式庆典,欢送火把 | 第48-50页 |
三、巫、武、舞聚合共生:大刀舞文化阐释 | 第50-66页 |
(一) 大刀舞产生原因 | 第50-52页 |
(二) 仪式隐喻:大刀舞的实质及仪式象征 | 第52-57页 |
1、民间祭祀傩舞 | 第52-54页 |
2、仪式中的阈限交融 | 第54-55页 |
3、象征意义 | 第55-57页 |
(三) 信仰的表达:大刀舞文化内涵 | 第57-62页 |
1、火崇拜的族群显性符号 | 第57-58页 |
2、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信仰 | 第58-59页 |
3、彝族鬼魂观 | 第59-61页 |
4、彝汉文化融通 | 第61-62页 |
(四) 大刀舞的功能 | 第62-66页 |
1、凝聚族群意识 | 第63-64页 |
2、维系社会运行 | 第64-65页 |
3、表达审美情感 | 第65-66页 |
四、嬗变与发展:大刀舞的生存与适应 | 第66-74页 |
(一) 社会变迁背景中的大刀舞 | 第66-68页 |
(二) 大刀舞发展困境 | 第68-71页 |
1、传承力量不足 | 第68-69页 |
2、村落结构中大刀舞功能式微 | 第69页 |
3、政府办节财政吃紧 | 第69-70页 |
4、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瓶颈 | 第70-71页 |
(三) 政府和村落群体的民族文化资本角逐 | 第71-74页 |
1、地方政府民族文化发展策略 | 第72页 |
2、基层民众的声音 | 第72-74页 |
结语:大刀舞发展出路——“文化圈”视野下的整体性保护 | 第74-78页 |
(一) 大刀舞文化圈的建构 | 第74-75页 |
(二) 村落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| 第75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附录一:图片 | 第82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