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| ·核酸适配体 | 第11-13页 |
| ·核酸适配体概述 | 第11页 |
| ·核酸适配体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原理 | 第11-12页 |
| ·核酸适配体的特点 | 第12-13页 |
| ·SELEX技术 | 第13-19页 |
| ·SELEX技术的起源 | 第13页 |
| ·SELEX技术的基本原理 | 第13-15页 |
| ·SELEX技术的发展 | 第15-19页 |
| ·核酸适配体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| ·双位点结合测定(two-site binding assays) | 第19页 |
| ·流式细胞术(flow cytometry,FC) | 第19-20页 |
| ·生物传感器(biosensors) | 第20页 |
| ·荧光偏振分析(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,FP) | 第20页 |
| ·分子信标(molecular beacon) | 第20页 |
| ·毛细管电泳(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,CE) | 第20-21页 |
| ·核酸适配体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| 第21-23页 |
| ·抗病毒治疗 | 第21页 |
| ·抗寄生虫治疗 | 第21页 |
| ·抗肿瘤治疗 | 第21-22页 |
| ·抗凝血治疗 | 第22页 |
| ·抑制血管增生 | 第22-23页 |
| ·展望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利用SELEX技术筛选HBsAg的特异性核酸适配体 | 第24-40页 |
| ·前言 | 第24-25页 |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25-28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| 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6-28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8页 |
| ·方法 | 第28-34页 |
| ·靶分子HBsAg的活性检测 | 第28页 |
| ·HBsAg与筛选介质环氧树脂的结合能力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HBsAg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| 第29-32页 |
| ·蛋白质-核酸斑点杂交实验鉴定HBsAg-ssDNA复合物 | 第32-34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ssDNA富集程度 | 第34页 |
| ·结果 | 第34-38页 |
| ·HBsAg的活性检测 | 第34-35页 |
| ·HBsAg与环氧树脂的结合能力测定 | 第35页 |
| ·HBsAg与混合纤维素酯滤膜的结合能力 | 第35-36页 |
| ·SELEX筛选后ssDNA富集程度 | 第36页 |
| ·制备dsDNA模板的最佳循环数 | 第36页 |
| ·制备ssDNA的最佳循环数 | 第36-37页 |
| ·ssDNA~(-b)上生物素的活性 | 第37页 |
| ·次级文库蛋白质-核酸斑点杂交实验 | 第37-38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ssDNA富集程度 | 第38页 |
| ·讨论 | 第38-40页 |
| 第三章 HBsAg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的克隆、鉴定和测序 | 第40-49页 |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0页 |
| ·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40页 |
| 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40-41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1页 |
| ·方法 | 第41-45页 |
| ·次级文库寡核苷酸的克隆 | 第41-43页 |
| ·通用引物和特异引物交错PCR鉴定阳性克隆 | 第43-44页 |
| ·蛋白质-核酸斑点杂交实验筛选与HBsAg结合的核酸适配体 | 第44-45页 |
| ·测序及二级结构预测 | 第45页 |
| ·结果 | 第45-48页 |
| ·阳性克隆的鉴定 | 第45页 |
| ·阳性克隆ssDNA~(-b)的制备 | 第45-47页 |
| ·阳性克隆蛋白质-核酸斑点杂交实验 | 第47页 |
| ·HBsAg特异性核酸适配体序列及其二级结构 | 第47-48页 |
| ·讨论 | 第48页 |
| ·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