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| ·节旋藻简介 | 第7-9页 |
| ·节旋藻的分类 | 第7页 |
| ·节旋藻的形态特征 | 第7-8页 |
| ·节旋藻的筛选及分离纯化 | 第8-9页 |
| ·节旋藻的研究进展 | 第9-14页 |
| ·节旋藻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| 第9-11页 |
| ·重金属对藻类毒性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4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节旋藻藻种的分离纯化 | 第16-23页 |
| ·引言 | 第1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6-18页 |
| ·实验藻种 | 第16页 |
| ·药品 | 第16-18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1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藻的预培养 | 第18页 |
| ·节旋藻的分离纯化 | 第18-20页 |
| ·节旋藻的扩大培养 | 第2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0-22页 |
| ·节旋藻的显微形态观察 | 第20-21页 |
| ·分离方法的选择 | 第21页 |
| ·单藻丝体培养 | 第21页 |
| ·节旋藻的扩大培养 | 第21-22页 |
| ·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节旋藻 16S rRNA—ITS 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| 第23-37页 |
| ·前言 | 第2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3-25页 |
| ·实验藻种 | 第23页 |
| ·主要药品和试剂 | 第23-24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5-29页 |
| ·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DNA 定量与纯化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PCR 扩增 | 第27-28页 |
| ·PCR 产物的检测 | 第28页 |
| ·序列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系统进化分析 | 第2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5页 |
| ·不同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29-31页 |
| ·冻融-CTAB 法对不同藻株的基因组提取 | 第31-32页 |
| ·16S PCR片段结果 | 第32-33页 |
| ·16S-23S rRNA 转录间隔区间 ITS 基因 PCR 扩增 | 第33页 |
| ·基于 16S rRNA 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讨论 | 第35-36页 |
| 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重金属离子 Pb~(2+)对节旋藻的毒性研究 | 第37-45页 |
| ·前言 | 第3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7页 |
| ·实验藻种 | 第37页 |
| ·药品 | 第37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3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7-38页 |
| ·藻的预培养 | 第37-38页 |
| ·节旋藻藻液吸光度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| 第38页 |
| ·生物量的测定 | 第38页 |
| ·藻胆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38页 |
| ·水溶性蛋白浓度测定 | 第3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·节旋藻生物量[ρ(生物)](g/L)与藻株溶液吸光度(A560)相关性研究 | 第38-39页 |
| ·不同质量浓度的 Pb~(2+)对两株节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| ·不同质量浓度的 Pb~(2+)对两株节旋藻藻蓝蛋白、别藻蓝蛋白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不同质量浓度的 Pb~(2+)对节旋藻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铅离子抑制节旋藻生长的 96h 半数致死浓度(96 h- EC_(50)) | 第43-44页 |
| ·讨论 | 第44页 |
| 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53页 |
|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