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接空冷单元流动传热特性及空气流场优化组织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| ·空冷电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直接空冷技术 | 第15-17页 |
| ·多尺度输运过程数值模拟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传热与流动多尺度问题分类 | 第19页 |
| ·多尺度过程的模拟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空冷单元热力性能 | 第20-25页 |
| ·国内外空冷凝汽器研究 | 第20-22页 |
| ·国内外空冷轴流风机研究 | 第22-23页 |
| ·国内外空冷系统性能及环境效应研究 | 第23-25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| 第2章 空冷单元流动传热性能研究方法 | 第26-42页 |
| ·直接空冷单元物理模型 | 第26页 |
| ·直接空冷单元数学模型 | 第26-34页 |
| ·计算方法与网格划分 | 第27页 |
| ·控制方程 | 第27-30页 |
| ·考虑自然对流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·湍流模型的分类 | 第30-33页 |
| ·湍流模型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| ·边界条件与收敛准则 | 第34-38页 |
| ·采用radiator模型的翅片管束 | 第34-35页 |
| ·风机模型的建立与设置 | 第35-37页 |
| ·其它边界条件和收敛定义 | 第37-38页 |
| ·数值模拟计算流程 | 第38-39页 |
| ·现场热力性能试验 | 第39-41页 |
| ·系统概况 | 第39页 |
| ·试验目的 | 第39-40页 |
| ·试验项目 | 第40页 |
| ·试验仪器、仪表 | 第40页 |
| ·试验过程 | 第40-41页 |
| 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3章 空冷单元流动传热性能 | 第42-60页 |
| ·风机出口空气动力特性 | 第42-44页 |
| ·A型框架内空气动力场 | 第44-51页 |
| ·管束流量和热负荷分配规律 | 第51-53页 |
| ·考虑环境风影响的空冷单元热力性能 | 第53-58页 |
| ·环境风作用下空冷单元建模 | 第53-54页 |
| ·空冷岛一列单元内部流场及温度场 | 第54-55页 |
| ·单元流量与热负荷分布规律 | 第55-58页 |
| ·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4章 空冷单元冷却空气流场优化组织 | 第60-100页 |
| ·空气流场优化组织原则 | 第60-61页 |
| ·不同导流方案的确定 | 第60页 |
| ·无环境风作用情况 | 第60-61页 |
| ·环境风作用情况 | 第61页 |
| ·空气导流技术 | 第61-77页 |
| ·不同导流方式的热力性能对比 | 第77-92页 |
| ·翅片管束速度和温度分布 | 第78-89页 |
| ·翅片管束速度和温度极值 | 第89-90页 |
| ·翅片管束热负荷及单元质量流量 | 第90-92页 |
| ·环境风作用下导流改造后空冷单元热力性能 | 第92-98页 |
| ·小结 | 第98-100页 |
| 第5章 空冷单元热力性能试验 | 第100-112页 |
| ·导流前后不同空冷单元的管束速度分布 | 第100-110页 |
| ·导流前后机组背压的对比试验 | 第110-111页 |
| ·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112-1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21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21-122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22-123页 |
| 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