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基因絮凝斜生栅藻的构建和自絮凝斜生栅藻细胞絮凝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CONTENTS | 第12-16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6-19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9-20页 |
1 绪论 | 第20-44页 |
·微藻的研究进展 | 第20-31页 |
·微藻的概述 | 第20页 |
·微藻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微藻的培养 | 第21-23页 |
·微藻的应用 | 第23-27页 |
·微藻的转基因研究进展 | 第27-31页 |
·斜生栅藻的研究进展 | 第31-34页 |
·斜生栅藻的概述 | 第31-32页 |
·斜生栅藻的应用 | 第32-33页 |
·斜生栅藻的基因工程研究 | 第33-34页 |
·微藻的采收研究进展 | 第34-39页 |
·微藻采收的概况 | 第34页 |
·絮凝采收微藻 | 第34-39页 |
·生物细胞絮凝 | 第39-42页 |
·细胞絮凝的生物 | 第39页 |
·细胞絮凝的物质 | 第39-40页 |
·细胞絮凝物质的生物合成 | 第40页 |
·细胞絮凝机制 | 第40-41页 |
·细胞絮凝的影响因素 | 第41-42页 |
·细胞絮凝的应用现状 | 第42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42-44页 |
2 斜生栅藻的无菌培养 | 第44-63页 |
·引言 | 第44页 |
·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44-4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4-45页 |
·试剂及溶液 | 第45-4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7-51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47页 |
·抗生素纸片的制备 | 第47页 |
·微藻无菌纯化预实验 | 第47-48页 |
·微藻无菌纯化培养 | 第48-49页 |
·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49页 |
·斜生栅藻基本生长情况的考察 | 第49-50页 |
·斜生栅藻胞内生化组分的考察 | 第50-5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1-62页 |
·斜生栅藻培养液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| 第51-52页 |
·斜生栅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| 第52-53页 |
·除菌抗生素组合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斜生栅藻的无菌处理 | 第54页 |
·斜生栅藻的无菌检验 | 第54-55页 |
·培养条件对无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·优化培养基条件的验证 | 第57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3 斜生栅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63-82页 |
·引言 | 第63页 |
·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63-65页 |
·材料 | 第63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63-64页 |
·试剂及溶液 | 第64-65页 |
·培养基 | 第6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5-71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65页 |
·碱裂解法捉取质粒 | 第65-66页 |
·斜生栅藻遗传物质的提取 | 第66-67页 |
·栅藻的转化方法 | 第67-68页 |
·转化藻株的筛选 | 第68页 |
·转化子的检测 | 第68-69页 |
·转化藻株的遗传验证 | 第69-7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1-80页 |
·栅藻基因工程选择标记的确定 | 第71-72页 |
·栅藻遗传转化方法的确定 | 第72-74页 |
·转化藻株的筛选 | 第74-75页 |
·转化子的观察 | 第75-77页 |
·转化藻株的遗传验证 | 第77-80页 |
·小结 | 第80-82页 |
4 絮凝基因在游离斜生栅藻FSP-3中的表达 | 第82-97页 |
·引言 | 第82页 |
·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82-83页 |
·材料 | 第82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82-83页 |
·试剂及溶液 | 第83页 |
·培养基 | 第8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3-87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83页 |
·E.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| 第83-84页 |
·构建含有絮凝基因的表达载体 | 第84-86页 |
·絮凝基因导入栅藻细胞 | 第86页 |
·转化藻株的筛选鉴定 | 第86页 |
·转化藻株形态观察 | 第86页 |
·转化藻株的遗传验证 | 第86-8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87-96页 |
·目的基因的克隆 | 第87-88页 |
·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88-90页 |
·转化藻株的筛选 | 第90-91页 |
·转化子的形态变化 | 第91-93页 |
·转化藻株的遗传验证 | 第93-94页 |
·转化藻株的生长代谢情况 | 第94-96页 |
·小结 | 第96-97页 |
5 絮凝微藻的研究 | 第97-124页 |
·引言 | 第97页 |
·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97-9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97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97-98页 |
·试剂及溶液 | 第98-9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9-107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99页 |
·絮凝藻对游离微藻的沉降能力 | 第99页 |
·不同因素对絮凝藻絮凝性能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·天然自絮凝栅藻絮凝物质的提取 | 第101-102页 |
·天然自絮凝栅藻絮凝粗提物的纯化 | 第102-104页 |
·天然自絮凝栅藻絮凝物质活性测定 | 第104页 |
·天然自絮凝栅藻絮凝物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·絮凝物质的絮凝性能 | 第106-10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07-123页 |
·天然自絮凝藻株与转基因絮凝藻株的比较 | 第107-115页 |
·天然自絮凝藻AS-6-1絮凝物质的研究 | 第115-123页 |
·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24-127页 |
·结论 | 第124-125页 |
·创新点 | 第125-126页 |
·展望 | 第126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4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40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-14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3-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