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研究

摘要第1-12页
ABSTRACT第12-14页
导论第14-23页
 第一节 问题的提出第14-16页
  一、研究背景第14-15页
  二、选题缘由第15页
  三、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15-16页
   1、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5-16页
   2、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6页
 第二节 文献综述及分析第16-19页
  一、国内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二、对国外辅导员制度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8页
  三、现有文献的简短分析第18-19页
 第三节 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19-23页
  一、研究思路第19页
  二、基本概念界定第19-21页
  三、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四、论文结构第22-23页
第一章 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第23-34页
 第一节 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与初创第23-26页
  一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缘起第23页
  二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萌芽第23-24页
  三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诞生第24-25页
  四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初步发展第25-26页
 第二节 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破坏与停滞第26-27页
 第三节 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恢复与反思第27-30页
  一、文革后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恢复第27-28页
  二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第28-29页
  三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反思第29-30页
 第四节 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30-33页
  一、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第30-31页
  二、新世纪中国高校辅导员进入了发展完善期第31-33页
 小结第33-34页
第二章 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第34-54页
 第一节 中国辅导员制度的实证研究第34-47页
  一、调查问卷设计第34页
  二、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第34-41页
  三、讨论第41-47页
 第二节 中国辅导员制度的基本问题第47-54页
  一、中国辅导员制度的基本内容第47-50页
  二、中国辅导员制度的作用第50-52页
  三、辅导员制度的制度"需求—供给"问题第52-54页
第三章 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的分析第54-65页
 第一节 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的政治基础第54-56页
  一、辅导员制度是主流意识形态延续的制度保证第55页
  二、辅导员制度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制度保证第55-56页
 第二节 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的社会基础第56-57页
  一、经济发展对辅导员制度变迁的影响第56页
  二、社会文化对辅导员制度变迁的影响第56页
  三、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辅导员制度变迁的影响第56-57页
 第三节 中国辅导员制度变迁的模型分析第57-61页
  一、辅导员制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第58页
  二、辅导员制度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第58-59页
  三、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关系第59-60页
  四、辅导员制度变迁是两种模型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的结果第60-61页
 第四节 中国辅导员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第61-65页
  一、辅导员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变迁第61-62页
  二、辅导员制度的运行制度变迁第62-63页
  三、辅导员制度的工作内容变迁第63页
  四、辅导员制度的工作方式变迁第63-64页
  五、辅导员制度的人员构成变迁第64-65页
第四章 学生事务管理的国际经验第65-74页
 第一节 发达国家及地区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第65-72页
  一、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介绍第65-67页
  二、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介绍第67-69页
  三、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介绍第69-70页
  四、德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介绍第70-71页
  五、日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介绍第71-72页
 第二节 中外辅导员制度的对比分析第72-74页
第五章 中国辅导员制度变迁的趋势与对策第74-79页
 第一节 中国辅导员制度变迁的趋势第74-75页
 第二节 中国辅导员制度的创新第75-79页
  一、树立‘以学生为本"的理念,寓服务与管理之中,寓引导与指导之中第75-76页
  二、建立比较完善的与辅导员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第76页
  三、调整辅导员制度人员构成,向"纯专职"方向发展第76页
  四、全面推进辅导员制度"专业化"进程第76-77页
  五、创新辅导员制度的运行制度第77-79页
结语第79-80页
附录第80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88页
致谢第88-89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及其社会价值研究--历史与比较的视角
下一篇:当代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