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3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综述 | 第14-17页 |
·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研究综述 | 第17页 |
·我国沿海城市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探析 | 第17-23页 |
·沿海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| 第17-19页 |
·沿海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| 第19-20页 |
·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实践状况概述 | 第20-21页 |
·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实践范例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对城市循环经济深化发展的要求 | 第23-30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| 第23-25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 | 第23-24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思路概况 | 第24-25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 | 第25-30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| 第26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对城市循环经济的新要求 | 第26-30页 |
·海陆结合,循环经济平衡发展 | 第27-28页 |
·组团联动,区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 | 第28页 |
·发展科技,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| 第30-38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比性 | 第30页 |
·沿海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0-33页 |
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| 第30-31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1-32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建立 | 第32-33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33-37页 |
·评价指标模型 | 第33-34页 |
·数据收集与处理 | 第34-36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现状分析 | 第38-48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现状 | 第38-46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实践取得的成果 | 第38-39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实践模式涉及要素 | 第39-40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实践类型特点 | 第40-46页 |
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 | 第46-48页 |
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不足 | 第47页 |
·点多面少,缺乏有机协调 | 第47页 |
·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,突出优势不强 | 第47-48页 |
·社会保障系统和基础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| 第48页 |
·小结 | 第48页 |
第五章 深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明确蓝色经济区发展内涵,强化城市循环经济认同感 | 第48-49页 |
·加强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,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| 第49-52页 |
·发展蓝色产业链,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区 | 第49-50页 |
·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,发展生态化海洋第一产业 | 第50页 |
·推进工业结构调整,优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| 第50-51页 |
·完善循环型服务体系,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 | 第51页 |
·加快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,发展城市静脉产业 | 第51-52页 |
·加强政策法规引导,构建城市循环经济社会保障体系 | 第52-54页 |
·完善循环经济立法,强化政府政策支持 | 第52-53页 |
·统筹规划经济发展,制定协调发展机制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