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--道德教育论文

“旁观者”现象的道德阐释

中文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导言第11-18页
 (一) 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(二) 学术界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(三) 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5-18页
一、 “旁观者”现象折射的道德问题第18-22页
 (一) “旁观者”现象与道德的关系第18-19页
 (二) “旁观者”现象渗透的道德因素第19-22页
  1.人性的弱化第19-20页
  2.责任的匮乏第20页
  3. 道德关系的疏远第20-22页
二、 “旁观者”现象产生的社会伦理原因第22-37页
 (一) 社会道德背景第22-27页
  1.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第22-24页
  2.社会道德保障的缺失第24-26页
  3.传统道德文化的消极影响第26-27页
 (二) 道德关怀的缺失第27-33页
  1.理念上对道德需要的忽视第28页
  2.目标上对道德主体能动作用的忽视第28-30页
  3.途径上对教育合力的忽视第30页
  4.过程上对“知情意信行”相统一规律的忽视第30-33页
 (三) 个体道德原因第33-37页
  1.个体道德认知的不成熟第33-34页
  2.个体道德情感的淡薄第34-35页
  3.个体道德是非标准的扭曲第35页
  4.个体道德心理的影响第35-37页
三、 消除“旁观者”现象的道德举措第37-57页
 (一) 社会道德环境的外在整饬第37-42页
  1.坚持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正确性第37-38页
  2.加强社会道德支持的力度第38-40页
  3.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第40-42页
 (二) 道德关怀的回归第42-53页
  1.树立人性化的道德教育理念第42-43页
  2.丰富人性化的道德教育内涵第43-48页
  3.构建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机制第48-50页
  4.营造人性化的道德教育环境第50-53页
 (三) 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第53-57页
  1.提高道德自觉性第53-54页
  2.发掘自我良知性第54-55页
  3.树立正确荣辱观第55页
  4.激发勇气意志力第55-57页
结语第57-58页
注释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2-噻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研究
下一篇:我国军休干部社会化服务管理研究--以济南市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