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无被害人犯罪概述 | 第11-19页 |
(一) 相关概念 | 第11-12页 |
1、犯罪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2、被害人的概念 | 第12页 |
(二) 无被害人犯罪的历史发展 | 第12-15页 |
1、概念的产生 | 第12-13页 |
2、西方发展概况 | 第13-14页 |
3、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(三) 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(四) 无被害人犯罪的特征与分类 | 第16-19页 |
1、特征 | 第16-17页 |
2、分类 | 第17-19页 |
二、刑法路径分化相关问题探究 | 第19-29页 |
(一) 刑法路径分化概述 | 第19-22页 |
(二) 无被害人犯罪刑法路径分化的具体方案 | 第22-23页 |
(三) 无被害人犯罪刑法路径分化的理由 | 第23-29页 |
1、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理由 | 第23-25页 |
2、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理由 | 第25-27页 |
3、无被害人犯罪的有限犯罪化理由 | 第27-29页 |
三、对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建言 | 第29-36页 |
(一) 无被害人犯罪中应予犯罪化处理的个罪分析 | 第29页 |
(二) 无被害人犯罪中应予非犯罪化处理的个罪分析 | 第29-33页 |
1、安乐死问题 | 第29-31页 |
2、聚众淫乱问题 | 第31-33页 |
(三) 无被害人犯罪中应予有限犯罪化处理的个罪分析 | 第33-36页 |
1、赌博 | 第33-34页 |
2、卖淫嫖娼 | 第34-36页 |
四、无被害人犯罪的两个相关问题 | 第36-39页 |
(一) 一个例外:对于未成年和不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保护 | 第36-37页 |
(二) 对高利贷问题的审视 | 第37-39页 |
结束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