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刑事诉讼法论文

对我国多元化刑事和解制度的探索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6页
引言第6页
一、 刑事和解制度的概述第6-11页
 (一) 刑事和解的渊源第6-8页
  1、 刑事和解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第6-7页
  2、 刑事和解的历史脉络第7-8页
 (二) 以美国为例探讨刑事和解制度在国外的发展第8-11页
  1、 美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形成背景和适用范围第8-10页
  2、 美国刑事和解的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10-11页
二、 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发展状况第11-22页
 (一) 我国刑事和解产生的现实土壤第12-15页
  1、 刑事和解产生的历史因素第12-13页
  2、 刑事和解产生的法律空间第13-14页
  3、 刑事和解产生的实务需要第14-15页
 (二) 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15-17页
  1、 我国刑事和解实践案例分析第15-16页
  2、 我国刑事和解理论价值分析第16-17页
  3、 我国刑法机能对刑事和解的支持第17页
 (三) 刑事和解在我国所面临的问题第17-22页
  1、 专门立法上的问题第17-19页
  2、 相关制度和人员配套上的问题第19-20页
  3、 社会认知程度上的问题第20-22页
三、 我国建立多元化刑事和解模式的思考第22-34页
 (一) 刑事和解的相关立法完善第22-27页
  1、 刑事和解立法进程与反思第22-24页
  2、 刑事和解基本原则的明确第24-26页
  3、 加强外部监督,增强立法透明度和权威性第26-27页
 (二) 完善刑事和解相应的各种配套制度第27-30页
  1、 建立系统的人民调解制度和人民调解员制度第27-28页
  2、 发挥人民陪审制度的真正作用第28-29页
  3、 增强刑事当事人弱势群体的法律救济第29-30页
 (三) 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的和解模式第30-34页
  1、 扩大和解的适用范围和深度第31-32页
  2、 合理运用社区矫正机制第32页
  3、 引入犯罪人人格调查机制第32-33页
  4、 尝试开展网上调解模式,实现刑事和解的公开与透明第33-34页
结论第34-35页
注释第35-38页
参考文献第38-40页
学位论文第40-41页
致谢第41页

论文共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专利刑事保护研究--以完善假冒专利罪为视角
下一篇:《伦敦倾废公约》对“日本核污染事件”的适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