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1页 |
·猕猴桃概述 | 第11-13页 |
·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保健功能 | 第11-12页 |
·陕西省猕猴桃产业现状 | 第12页 |
·猕猴桃贮藏期霉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猕猴桃质量安全概述 | 第13-15页 |
·农药残留 | 第13-14页 |
·重金属残留 | 第14-15页 |
·ITS鉴定在真菌分类学上的应用 | 第15-17页 |
·ITS区序列的结构和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ITS区序列应用原理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ITS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| 第17页 |
·展青霉素 | 第17-19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| 第19-21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页 |
·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猕猴桃质量安全分析与评价 | 第21-33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21页 |
·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1页 |
·试验设备与仪器 | 第2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21-22页 |
·样品前处理 | 第22页 |
·氯吡脲测定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金属离子测定方法 | 第23页 |
·评价方法与标准 | 第23-2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3页 |
·建立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| 第24-27页 |
·全波长扫描图谱 | 第27页 |
·元素回收率 | 第27-28页 |
·猕猴桃中金属离子残留分析结果 | 第28-30页 |
·猕猴桃中氯吡脲残留分析结果 | 第30-33页 |
第3章 贮藏期猕猴桃中霉菌的分离与ITS鉴定 | 第33-47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33页 |
·主要培养基 | 第33页 |
·试验设备与仪器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4-38页 |
·霉菌的分离、纯化与保存 | 第34页 |
·霉菌的形态鉴定 | 第34-35页 |
·霉菌的ITS序列鉴定 | 第35-37页 |
·霉菌的ITS序列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7页 |
·菌种形态学鉴定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分离霉菌的rDNA-ITS区序列测定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基于ITS区间序列的聚类分析 | 第43-47页 |
第4章 贮藏期猕猴桃中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| 第47-57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47页 |
·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47页 |
·试验设备与仪器 | 第47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7-49页 |
·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动态变化 | 第47-48页 |
·病原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48-49页 |
·纳他霉素对病原霉菌的抑制作用 | 第4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霉菌的致病动态变化结果 | 第49-51页 |
·病原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| 第51-55页 |
·纳他霉素的抑菌效果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第5章 贮藏期猕猴桃中青霉菌的产毒分析 | 第57-63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57页 |
·试验材料与试剂 | 第57页 |
·试验设备与仪器 | 第57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7-59页 |
·展青霉素测定前处理 | 第57-58页 |
·展青霉素测定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3页 |
·建立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| 第59页 |
·全波长扫描图谱 | 第59-60页 |
·元素回收率 | 第60页 |
·病原霉菌的展青霉素测定结果分析 | 第60-63页 |
第6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3-69页 |
·结论 | 第63-64页 |
·陕西省猕猴桃果实中重金属与氯吡脲超含量低于国家标准 | 第63页 |
·猕猴桃贮藏期主要病原菌的ITS鉴定结果 | 第63页 |
·猕猴桃贮藏期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纳他霉素抑菌效果 | 第63-64页 |
·讨论 | 第64-69页 |
·陕西省猕猴桃果实质量安全、污染小 | 第64页 |
·ITS分析是鉴定贮藏期猕猴桃霉菌的有效方法 | 第64-66页 |
·5株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,纳他霉素对其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| 第66页 |
·猕猴桃贮藏期主要致病青霉菌的产展青霉素能力低 | 第66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附录 | 第75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