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引论 | 第14-24页 |
一 选题背景 | 第14页 |
二 研究综述 | 第14-21页 |
(一)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(二)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三 选题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22-23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城乡统筹和城乡统筹的价值理念 | 第24-28页 |
一 城乡统筹的内涵阐释 | 第24-25页 |
(一) 城乡统筹的涵义 | 第24页 |
(二) 城乡统筹不等同于城乡统一 | 第24-25页 |
二 城乡统筹遵循的价值理念 | 第25-28页 |
(一) 社会公平 | 第25页 |
(二) 制度公正 | 第25-26页 |
(三) 全民共享 | 第26页 |
(四) 社会和谐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城乡统筹视角下新农合的运行现状分析 | 第28-35页 |
一 新农合的运行概况 | 第28-31页 |
(一) 新农合管办机构设置 | 第29页 |
(二) 新农合资金筹集制度 | 第29页 |
(三) 新农合资金运作方式与补报模式 | 第29-31页 |
(四) 新农合就诊转诊制度 | 第31页 |
二 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5页 |
(一) 保障水平和补偿模式存在不足 | 第31-32页 |
(二) 筹资机制缺乏可持续性 | 第32-33页 |
(三) 控费机制不完善 | 第33页 |
(四) 政府财政责任下移 | 第33-34页 |
(五) 统筹层次低且异地转诊限制多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差距 | 第35-39页 |
一 管理体制的差距 | 第35-36页 |
(一) 管理部门不同 | 第35-36页 |
(二) 基金管理体制不同 | 第36页 |
二 医保保障水平的差距 | 第36页 |
三 政府财政支助水平的差距 | 第36-38页 |
四 资金积累和抗风险能力的差距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统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39-43页 |
一 统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| 第39-40页 |
二 统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| 第40-43页 |
(一) 国内外城乡统筹理论提供理论可行性 | 第40-41页 |
(二) 我国城乡统筹新思路的提出提供政治可行性 | 第41页 |
(三) 工业化、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可行性 | 第41-42页 |
(四)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共同点提供现实和技术可行性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城乡统筹视角下完善新农合的路径 | 第43-53页 |
一 短期目标继续完善新农合 | 第43-46页 |
(一) 提高保障水平 | 第43页 |
(二) 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| 第43-44页 |
(三) 完善控费机制 | 第44页 |
(四) 政府财政责任上移 | 第44-45页 |
(五) 提高统筹层次并放宽异地转诊的限制 | 第45-46页 |
二 长期目标逐步实现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 | 第46-53页 |
(一) 坚持的原则 | 第46-48页 |
(二) 统筹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措施 | 第48-51页 |
(三) 统筹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| 第51-53页 |
结束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