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8-14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研究述评 | 第12页 |
·国内研究述评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研究 | 第14-22页 |
·“边界共生”的涵义 | 第14页 |
·共生理论 | 第14页 |
·边界共生型旅游资源的含义 | 第14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的特点 | 第14-16页 |
·空间上分布在多个行政区域 | 第15页 |
·旅游开发和管理涉及多元化利益主体 | 第15页 |
·资源品牌形象呈现多样性 | 第15-16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发展现状 | 第16-22页 |
·全国大型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状况统计 | 第16-19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举例 | 第19-20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主要特点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格局 | 第22-34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| 第22-26页 |
·利益相关者的概述 | 第22-24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| 第24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| 第24-26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| 第26-30页 |
·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| 第27-28页 |
·蛰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| 第28-29页 |
·边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| 第29-30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| 第30-34页 |
·区间旅游利益冲突 | 第30-31页 |
·区内旅游利益冲突 | 第31-34页 |
第4章 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 | 第34-43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利益协调的博弈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合作博弈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统筹兼顾原则 | 第36页 |
·大区域、大发展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动态化原则 | 第37页 |
·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| 第37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机理 | 第37-38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途径 | 第38-43页 |
·区间旅游利益协调对策 | 第38-40页 |
·区内旅游利益协调对策 | 第40-43页 |
第5章 庐山西海旅游开发利益协调的案例研究 | 第43-50页 |
·庐山西海发展概况 | 第43-44页 |
·庐山西海区位概况 | 第43页 |
·庐山西海主要资源概况 | 第43-44页 |
·柘林湖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冲突 | 第44-46页 |
·地方利益集团区间旅游利益冲突 | 第44-45页 |
·区内旅游利益冲突 | 第45-46页 |
·柘林湖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方案 | 第46-49页 |
·实现区域联合,建立区间联合开发机制 | 第46-47页 |
·提升产品形象,优化旅游线路,大力推进整体品牌经营 | 第47-48页 |
·注重对当地村民的规范管理,积极引导村民创业 | 第48页 |
·树立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的思想 | 第48-49页 |
·庐山西海的未来展望 | 第49-50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0-53页 |
·主要论点 | 第50-51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| 第50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 | 第50页 |
·边界共生型水库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途径 | 第50-51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51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